《文化苦旅》读后感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而深不可测的光晕。
如果信仰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造就人类自古以来一直苦苦追求的自身建全?
我在困惑之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曾经埋头苦思的案头,换上一身旅者的行装,推开了心房的扉门,去追赶秋雨先生的足迹、探寻文化瑰宝的铭痕、去追逐那流浪的涌潮,品味文化更深处的那一抹茗香……
首站:道士塔
踏在异乡尘土之上,眺望着远方斜挂在山头的那一抹残阳缓缓的褪去身影。追随秋雨的脚步,踏上了文化苦旅的首站——道士塔。
我凝视着道士塔,一座属于敦煌石窟罪人的残塔;静静地听他述说他与莫高窟的故事……
抬头闭眼仰望那猩红的天际,耳畔仿佛听到冗长而又沉重的叹息穿透西边的云层传来,悲凉而又无奈。心中那波澜不惊的镜湖被悄然打破。一种感慨、悲哀,油然而生。眼前浮现出的是一个个残缺落寞的敦煌石窟敞开口子像是在向后人呐喊,更像是向前人惋惜;那是一箱箱难以计数的瑰宝遗失国外;是一个个伤口正在滴血的民族!
洪水般的愤怒倾泻于王道士身上,我只恨自己无法早生一个世纪,阻止他的种种劣行。但在忿詈、怨恨于他之后,静静思考:“难道责骂他,那石窟便会复原吗?伤口便会痊愈吗?悠悠历史,无论我们怎样忿詈。在我们眼前竖立的仍是一个个残缺的敦煌石窟,仍存在那段令人哀叹惋惜的历史!”他太卑微、愚昧、渺小了!所以他无法用它那具躯壳来肩扛起这笔文化重责!呵!古往今来,人们都只是把这潮怒水倾倒于他,却永远没有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资格去评论他,去指责他。试问古人在那一箱箱文物运往国外同时,谁来阻拦?是不知情吗?还是无所谓?试问,在豪华奢靡的官僚生活背后会挤不出一笔钱来保护这无价之宝?试问,为何欧美学者、历史学家……愿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我们无言以对……。
而如今呢?事实又是什么?古墓被盗,大量原属于中国文物流落海外等等现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北京长城石壁上再也容不下游人再去刻“某某到此一游”;在文物保护区随意乱扔垃圾、肆意破坏……这些事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见者却不加以劝阻却加入其行列之中。试问:难道这几百年来,人们的贪婪、自私、愚昧是代代相传,甚至于青出于蓝吗?
我好恨,热爱文化的人好恨,但这恨意却无法打动那些贪婪、自私、愚昧的人,我们只能将这怒水倾泻于道士塔,倾泻于那个落寞的男人。我想:倘若人们均看到过去,看清自己,那我看到的将是一个健康快乐、文化灿烂的健全民族。
首站,我尝到了浓郁的一股咖啡味。品到了文化需要人们来维护建立。“文化苦旅”四字文化气息之浓郁,仿佛就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何为文明?何为人类文化灵魂?文明与文化灵魂不可或缺,它们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谈笑之间。
第二站:三峡
含泪挥手告别首战,踏上另一处故地悉乡。暮日辉映着朝霞,绿水襟围着青山,一片曦光洒向了文化苦旅的第二站:三峡。
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那异乡的水熟悉而又陌生,仿佛那又是家乡的水。在白帝城,在这巍峨的古迹之中,吾探访到诗仙——李白曾游历此地,余的笔赋予了白帝城两种声音熔铸了两番神貌,在这矗立于群山之上的白帝城下,曾有这么一位诗人驾着扁舟一叶,洒下了恢弘豪气、诗情与壶酒。他被迷醉了,挥笔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余的笔没有过多描绘三峡美景,他的眸不啻停留在这耸耸群山之中,而更多的是去探寻……
他在文化苦旅中,寻到三峡山的俊秀;三峡水的湍急;三峡雨的柔美,觅到三峡的曲折、三峡的猿声便是人生的曲折、人生的际遇。更探寻到了一股文化浓郁深沉的气息。但他赋予纸的却不止仅仅是这些!“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之力日渐衰弱,枯竭,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由豪迈走向若吟,由若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耳边“铮”的一响!“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人们常常会伫立在船头许久许久,眺望这四川瑰丽的景,感受这湍急的水。然后,看累了,便入舱休息了。随着社会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口号,人们也渐缓地趋于停滞于“大自然实乃鬼斧神工”!看到了这美景,却看不见历史。而后也如李白那样驾着舟离去,只是一个驾的是彩云轻舟,一个驶的是豪华巨轮。似乎只有那些外国游客还在声声惊叹,其中不乏对中国古文化的赞美与仰慕。
船外,李白轻舟飘走了、屈原故乡倒退了。船外、这里,身上带着商情与政务的人们缺失了几分诗意、几分纯真,信手拈来几本爱情缠绵的书。一想起李白盛唐时期,人们坐于家、站于路,只要看到萌发内心感叹的事物,用笔刷刷写下自己的感、自己的情。没有匆匆一瞥,停留于事物浅层的体表。而今人呢?过客游人,能写下诗文的也就罢了,然而更多的却只是匆匆感叹一句,而后走了,没留下什么,也就留下几声叹息罢了。余秋雨的《三峡》不弥留于三峡美景,而更深层次地去探求事物本身的文化根源。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本真追寻——文化的渴求。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整个民族不失于文化,对于文化的热爱与倾慕。
如今的三峡大坝已经竣工,三峡的文化历史在此终结了,山川在这退避,诗人在这萎谢,遥远的东方传来一首诗“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人们寻到了什么……
第二站,我尝到了加盐的苦咖啡。香醇而又苦涩,这文化苦旅走得疲惫而又舒心。
若隐若无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民族,一个仿佛正在迷失民族文化的民族。心中的文化灵魂与人格融铸为一体,变成那浀水缓缓流入近似枯竭的心田,催起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望与热爱。
二站后,我仍随秋雨的脚步走向第三站……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直至尾站。其实,所有的故乡对旅人而言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中落脚的最后一站。所有的异乡都流着一样的水,有着中国的悠悠文化。
文化,两字,悠然于心,悄然于情。文化苦旅是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余秋雨用他追寻文化灵魂、人格艺术的心与笔,拥抱了整个旅程。我追随他的足迹,走进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深处……。
我只想寄予人们的希望是:在芸芸众国之中,中国的文化瑰宝绚丽璀璨,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中国民族不要迷失于潮流之中,不要丧失自己的根源,——文化。
文化苦旅,这一路随着秋雨的脚步走得悲戚,走的凄凉,但却找寻到了民族的信仰,民族的“生命之轮”。何时文化能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旅途呢?我明白这不会让我等得太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