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中国的一个比喻

中国的一个比喻

2009-12-05 13:23 作者:chucaigang 阅读量:3422 推荐7次 | 我要投稿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中国股市,把中国股市说的一无是处,义愤填膺的样子。一方面,我对他表示佩服,因为把中国股市批评的那样了,自己还炒股。另一方面呢,让我想起了看过的几句话,觉得他很可笑,感觉他根本不懂中国的情况。

我想起的那句话,是张五常教授说的。一位也是相当有名的经济学家(没记错的话,是周其仁),向张老抱怨中国的发展问题很多。张老回应:“要批评中国,我一周能写一本书。但是中国发展的这么快,创造了人来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肯定是做对了什么,才能见到今天的状况,而且是做的非常对。”多么精妙的比喻啊!骂中国的诸君子,尽可以放口大骂,因为中国给了你们很大的言论自由。但是骂的离谱,只会让人觉得你自己可笑罢了。谁能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增长率达10%以上持续了几十年,人类历史没出现过。中国减少了那么多的贫困。那么多的人口,还能有那么大的发展,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而这都是因为中国创造了一种特别的经济制度,这个制度,张五常教授说是见过的最好的。

得到这比喻的启发,自己发明一个比喻。中国还是个孩子,已经跑出了超过博尔特的速度。而一些人还在说,你怎么跑得这么难看啊?这些人只看到跑步的姿势,而忘了跑步最重要的是速度。即使孩子跑了第一,依然会遭到指责,仅仅因为跑得没有最后一名的动作帅。而还有一些呢,似乎完全忘了中国是个孩子,不停地催,你怎么这么慢呢?你快呀,快呀!快呀!怕是快过飞机,这些家伙才会满意吧!孩子这时很疲累了,反而遭到人的指责,实在是很冤啊!

想想中国吧!了解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比喻的吧!新中国成立60年,但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准确来说是从1980年)才开始的。开放前的30年时悲苦的30年,炎黄子孙要牢记这段历史,千万不能再犯那样愚蠢的错误。而后30年,炎黄子孙也要牢记,这是中国人日子真正好起来的时候,值得骄傲一番。所以中国的发展是孩子阶段的。西方世界从工业革命开始,已经高速发展了。与之相比,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婴孩。但是总有人习惯把两者相比,说西方的市场如何健全,股市如何的健全,贪污怎样的少,说中国的股市一塌糊涂。这是把一个10岁的孩子和一个30岁身强力壮的成人相比,而比的还是跑步。这样的比法,可以说发神经。

但是中国的发展就这样值得骄傲吗?也不是,有很多问题,而且有很严峻的问题。正如上面指出的,中国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是从引进外资,做接单生意开始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外源知识积累。是中国的工人在“干中学”积累了知识,最终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更新,上升到一个突破了无知的更高知识层面。而这是关键性的。早在200多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就指出,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这提高的程度是和市场容量有关的,市场足够大,可以达到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而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专业分工深化一小点,生产效率的提高难以估计。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不是靠的科技,靠的是知识的引进,深一层,可以说是源于制度的改变。

中国现在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了,中国还能靠引进外源知识继续创造发展神话吗?可能性不大。中国的学子聪明好学,从外国学的已经很多了。最终的结果是知识的边际水平会与外间相同,达到一种静态的平衡。静态的系统是不能有大的发展前景的。要打破这个系统,需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先打破静态,从而促使系统的运动。对于中国的情况来说,需要发展内源知识代替外源知识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内源知识的积累关键在教育,最主要的是大学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里的行政人员比教学研究的人员多,商学院的院长甚至根本不懂经济,这是些怪像。至于那些学术贩子现象,为教授斗得你死我活的现象也是常有的。甚至于很小的事,像凭奖学金等也要腐败一下,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的。这样的大学是完成不了知识体系的更高层次的更新的,如果知识的积累枯竭,可以设想,发展会完全完蛋。

当然这是很悲观的看法。乐观一点地看,中国的教育会必将被迫作出大的改革,这是种必然,经济发展的压力逼着要作出这改革。我一直想过一个问题,中国这么多的问题,如我们这种疏浅的学子都能看出来,那些管事的头头不知英明多少倍,难道不知道?不可能!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改革会触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当前,很难狠下心改革。另一种解释是时候未到。任何的改革都是要很长时间尝试的,贸然推进的杀伤力会很大。但是,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会有到来的一天。那时候,会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大学也能重新找到以前浓烈的自由气氛和活力。那时候,才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候吧!

无论怎样,中国的成就了不起。每个中国人都该感激中国所创造的奇迹!

其他人在看啥

    《中国的一个比喻》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