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杂谈

杂谈

2010-03-06 13:31 作者:苏子木香 阅读量:3608 推荐2次 | 我要投稿

孩子也开学了,生活复归平静。我亦不再上网,空出来的那么多时间,有些惶惶然地,不知如何打发。这两日送了孩子后总去书店看书,挑一本自己喜欢的,找个角落坐下,半日不知饥渴,一点点沉津在书中,直到肩膀颈椎酸痛,视线模糊,后脑昏沉,才会放下书,在书店转上几圈,借以调整疲惫的身体。心里感谢这个书店,给爱书人提供阅读的机会。所以,对于书店门口写着八点半开门而实际九点才开,让我在寒冷的空气中木站了半个小时也认了。这样也该感谢它的,不然这半日的时光我该如何度过,而且,如何度过也比不上读书的乐趣。

此时我坐在桌前,喝了两口茶。杯中的茶水不是清透碧绿的那种,是有些混浊的青黄色,杯底的茶叶是舒展开的大叶和细杆。这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那种茶。过年时去一亲戚家,看他家冲的茶水真真喜爱。玻璃环中,一根根的茶叶象一根根绣花针直立半悬在茶中,绿莹莹的沁着春意。那茶水也如雨后新笋,清澈纯净,碧绿透明,是那般可爱。可惜我还没喝上一口便匆匆离开,深以为憾。

昨日在书店看关于佛法和佛经的书。那些书都在教人放下烦恼适性而为。可是,“放下”这两个简单的字,要做到又有多难,太多的念头,太多的思绪,明明想放下,却又不受控制地出现在心中,正所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真能控制自己的心谁能做到。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十万八千个念头已过心头。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我不懂为何,却已感动。

一字不识的伙头僧说偈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不是只有一切都看开了,放下了,才会心境恬淡,无喜无悲。

在一个个佛法小故事中,我亦有所感,有所悟。心绪乱时,佛法如一剂良药给人带来心头的清凉和慰藉。不敢说自己信佛,但我有一颗向佛的心。南怀瑾老先生直率地问那些自谓信佛的人,“谁有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勇气和慈悲心?”是的,我自问没有。南老先生直言他都做不到,何况你我。但是,我还愿自己一点点积聚那颗慈悲心,一点点靠近佛,增多自己的佛心。

会有人觉得好笑吗?我,是在迷信吗?想到迷信,又好笑。什么是迷信?对于不了解的事主观臆断,妄自菲薄,看到有人信这信那便谓之迷信。可是,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别人迷信呢。不管是信鬼信神信上帝信虚无,总自有他信的道理。而不信的人,只因为是门外汉,而对他人妄作评论,妄加指责。以前总觉得某某名人,某某智者会有某种信仰,觉得好笑,以为那样的人,也会糊涂如此。现在却觉得羞愧,那不过是自己的无知罢了。想来,那些风水,占卜,易经八卦能流传至今,也不知有多少让人难以参悟的奇妙玄机在,也不知有多少禀赋过人的奇人异士曾经研究过,学习过,传播过。那是多少年的智慧结晶,却被我等浅薄者以迷信嗤之。并不曾涉足此类,却再不敢存讥笑之心。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每一种信仰,不管我们懂或不懂,信或不信,正确的态度,我想都应该做到两个字:尊重!

上午,在书店,又流连在畅销书台前。拿起一本新言情类小说,找个角落,目不转睛地看起来。虽然仍是老套的爱恨情仇,可作者流畅的文字,行云流水般的故事情节,仍一次次打动我。爱情,这个自从有人类就开始存在的情感,多少多少年后,在每个人的心中,仍然是新鲜无比。亘古年轻的,唯有它吧。而我,既将过三十一岁生日青春不复容颜渐老的准阿姨辈,还会为唯美文字下的爱情故事而感动。不知在外人眼中,是装纯情还是太单纯。但是,我总知道,对年过三十的女人说单纯,总有些不着痕迹骂人的意味。

可是,那又怎样呢?我又会去管谁说什么呢?凭心所喜,率性而为,何必在意别人的目光。

已经续上了第二杯水,茶水苦涩的滋味淡了许多,渐渐地,杯口袅袅的水汽也变成一丝一缕。人都说茶如人生,我却品不出什么。想来,第一杯苦涩的茶水如人所遇到的挫折磨难,如果你忍受不住那种苦涩,那你只有满口留苦弃茶而去。而第二杯苦涩渐淡,却有了不苦不香不浓不淡的醇厚,正如渐趋人生佳境,平心顺气,简单快乐。茶已咽下许久,口腔中却暗留茶味,是很舒服的感觉,想必就是口留余香。

窗外天气惨淡,寒流在阳春三月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扑来。我默念着那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百花还未盛开,但枝头新芽欲破苞蕾,嫩绿昭然若出。百花争艳,春暖花开又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得了!

又想起海子那句温暖直指人心的佳句:“让我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他人在看啥

    《杂谈》的评论 (共 0 条)

    • 黑色星期五:处处都是尘埃 哪能不染呢
    • 紫贝壳: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其实又有几人能品的出呢?
    • 张去病:有一种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看自己
    • 怀谷: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细细品味人生这一杯苦茶,真正明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真谛。不像海子虽懂得,但却卧轨自杀!: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