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声
建工学子
广开生源,旧校太窄,周旋借款,新校乃见。在一片改革的潮流中,学校应运而起,像雨后春笋一样冲破封土,展示自己。新校区正奋起向前,虽没有健全的让人感叹的教学、生活设备,虽没有浓郁古朴的校园文化,但我们有一群人,有一群像春笋一样饱含生机,洒点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的建工人。
正直、清高不是我们的形象,潇洒、知识渊博也不是我们最好的画像,我们是一批在夹缝中成长的夹缝人,环境造就了我们,让我们慢慢懂得,生存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于是我们学会了适应,适应自己也适应别人。论智慧,也许不如高卧雅阁、坐而论道的达官要人;论勇气,也许不如逞一时之能的强盗小人;论顽强,也许不如拼尽最后一颗子弹也要誓死抵抗的日军倭寇。但我们的智慧不像达官要人那样纸上谈兵,我们的勇气足以当机立断,顽强且能站对立场。
适应社会不仅是新一届的特权,而是学校历来以久的传统。三年前,校区刚能容人,就迎来了朝气蓬勃的07级新生。作为学校的“开园元老”,不仅要忍受一切生活教学设施从无到有的过程,还要接受无学长可交流、无经验可借鉴的现实,加之学校地处偏僻,一切生活委屈得只能从简。可如今的我们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学习上依稀有远在红旗校区学长们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传统的继承需要一个供它生存的环境,就如印度佛教文化中广开生育政策在泱泱中国四处碰壁一样,建工有着特有土壤,能让种子沿着既定方向生长。于此不能联说高等教育和技校职高的区别。高等教育应该是使人一生受用的教育,而非一毕业所有所学都能转变成实际的需要,若一味追求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那么我们高等教育就和技校职高无异。诚然学校在专业、教学紧扣高等教育来培养未来的莘莘学子。
恃才傲物是多数毕业生求工作碰壁的原因,而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对理论和实践相偏离深有体会,也因此会脚踏实地,尽心尽力,边工作边积累经验,一步步接近目标。这一些谦虚、卑微的心态归功于学校的多元化课程,例如此财务管理专业要必修工程制图,物流管理要必修财务管理等;归功于学校轻松自由的兴趣和爱好;归功于学校自古以来轻松自由的学风。就这样,晃眼之间已临毕业,心惊之余蓦然发现,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后头与民工苦役同乐,与主管上级共忧,就这样,我们迅速地融入了工作,认同了所属的社会。
沟通能力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我们的能力最是这个角色。向上级汇报,向下级传达,定期同其它部门联络感情等等沟通工作,我们运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为有大学文凭可以修饰身份,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准确传达,所以上级乐于同我们交流;同时又能脚踏实地,不自视清高,所以能与下级相处融洽;还有就是知识面广泛,三教九流、天文地理都能胡诌乱编,侃侃而谈,所以常常充当公关的角色。但是我们真心愿意如此吗?当然不是,谁愿意把酗酒而伤身伤体作为一种娱乐?谁忍心把国家财产作为一种礼物赠送他人。只是,我们成功的跳脚石只能是这样。
几年来,大学毕业生蜂蛹般涌入社会,现有的工作岗位完全不能消化掉,而我们却总能在别人愁眉苦脸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如今的大学培养的大都是服务性人才,而我们国家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显然更符合基本国情,因此现阶段不能提供与毕业生相对应得服务型工作,所以很多的大学生常常抱怨专业不对口.建筑行业是国家基础建设的主力军,上到战略部门,下到工地,都大量需要补充新力军。可是当十年之后或二十年之后,国家发展了,基础建设饱和了,我们将何去何从。到那时服务业主导经济命脉,我们真的能适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