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这本书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接触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尽管那个时代已成为一段记忆,待读完这本书时,心情还是很沉重。“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浪漫的说法下包含了当时现实的残酷。
《孔乙己》是初中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所以对他的认识比其他的文章来的更深。孔乙己,一个封建社会的没落知识分子,深受封建科举最大的毒害,他的穷困潦倒,迂腐麻木,最终在社会的残酷,人们的冷漠,生活的艰难中被吞噬。在本文中,作者批判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的冷酷,同时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讽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的所听所想来描绘孔乙己的形象,由此塑造人物的真实感突出,人物被描绘的栩栩如生。酒店老板,小伙计,短衣帮顾客,孩子们等人物。作者仅通过几笔就勾画的惟妙惟肖,孔乙己为自己辨解时那一句“窃书不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视清高却又迂腐不堪的形象展现的令人叹服!
《药》是一1907年秋瑾起义为背景,通过艺术加工完成的,小说叙述了革命战士奋勇抗争却不被人民理解,鲜血反被做成药的一个革命悲剧。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买人血馒头;一条写夏瑜的斗争和牺牲。两相结合,多么悲壮。作者通过一群不醒悟的人来反衬出革命战士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从事革命事业是多么的艰辛。全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从而使吃人血馒头的故事更加震撼人心。
在《呐喊》一书中,鲁迅先生还写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觉醒。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又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具有批判意味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黑暗,表现了作者希望中国这条沉睡中的巨龙苏醒的急切心情。
路的形成是由很多人踩出来的,当我们沿着先艰辛和人的足迹迈向前方,或者走向光明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那第一个开路的人,他的旅程是多么艰辛和孤独。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多少劳动人民和革命战士走出来的啊?
灰暗的天空已经放晴,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牢记那段艰苦的岁月,为美好的未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