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表”让央企“瘦身”小步快跑
李克强总理刚刚为中央企业列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改革任务清单:在两年内压减中央企业10%左右的钢铁煤炭现有产能;用3年时间通过债务重组、兼并重组、关闭撤销、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处置央企子公司中的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今明两年使亏损资子企业亏损额下降30%,亏损面缩减30%;力争实现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5月19日中国政府网)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到刀尖作用、为基它三个战略的实施破除机制制度障碍、释放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一环,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就是国企改革。国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战略支撑和稳定大局的独特作用,但长期以来国企管理模式陈旧、创新创造活力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率欠缺,一直为社会诟病。虽然过去,国企凭借政府的支持轻易获取了对市场和资源的有效垄断,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不甭提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即使曾经的“自家田”的国内市场也日益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不仅要面对国内民营企业的崛起的挑战,更要面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际企业的威胁,凡有自知之明的国企管理者如何能不慌张?应对挑战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然而国企改革的进度显然令中央不甚满意,为此李克强总理频繁在国务院会议上反复强调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刻不容缓、须加快节奏,不断向各级各地施加重压,直接为央企列出一份雄心勃勃的改革任务清单,亮出改革“时间表”,明确未来几年内央企节能减排、淘汰产能、优化重组、扭转亏损的标准。其实从各项改革的实施中都难看到改革者日益频繁的使用“军令状”、任务清单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传导贯彻中央意志的压力,另一方面将压力转化为明确的改革任务。
“时间表”让央企“瘦身”小步快跑。推进央企改革的决定已下、基调已定、方向已明,接下来的动作怎么做?基于毫无经验可言,各级各地使出千方百计,成效千差万别。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将改革任务因时因地的转化为具体化、可操作、有实效的举措,没有详实的规划、计划或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或者思想不统一、认识不深刻、责任不明确、权限不明晰,以致改革的推进中出现“上面九级台风,下面纹丝不动”的现象。而总理列出央企改革的“时间表”,以清单形式明确了什么时间必须完成什么改革任务,使得改革能有的放矢、按步就班、箭无虚发、步步为营,将看似难啃的改革“硬骨头”细化分解、零敲细碎,从而让央企业“瘦身”实现小步快跑。(文/伍文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