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 >泰山:对“高官扶贫”无须另眼相看

泰山:对“高官扶贫”无须另眼相看

2016-08-15 08:44 作者:走在小拇指上 阅读量:228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官员辞官经商,已经不是新闻。然而,官员辞官后又当官,而且一下子“降”了好几个级别。这是不是有点反常?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获悉,刘满堂出生于1956年,职务是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去年9月,经中组部批准,他前往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当时,他没有满60岁的退休年龄。(8月12日 搜狐网)

在扶贫攻坚的旗帜下,谁都不是局外人。各地派出“第一书记”下沉贫困村,几乎做到了每村一“书记”,每户一方案,动了真格,下了决心。但大多以市县一级的年轻干部为主,既因年轻人干劲强、精力足,也因年轻人视野广,有抱负。

刘满堂以副部级身份下沉陕西贫困村扶贫,可谓“大姑娘上轿--头上回”,官员的职务太耀眼,吸引眼球再所难免。但从理性上看,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扶贫困难群众,每名党员干部都有义务,从基层村官到省部级高官,无一例外,都应纳入在内。

理论上如此,但现实中能有几名高官放下工作,驻守贫困村?当然,不可能每名官员都来扶贫,越往上走,官员操心的事务越多,也越忙,不必求全责备。什么级别的官员来扶贫不重要,关键是扶贫的官员要履职尽责,同贫困户的心连在一起,想在一起,能够设身处地想问题,脚踏实地帮助找出路,增收促脱贫。

“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官员的级别再高,如果心思不在扶贫上,人在曹营心在汉,身在乡村心在家,也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甚至不如一名普通科员。高官下乡之所以成为新闻,主要还是下乡的太少,老百姓还不习惯,一旦成为常态,类似新闻也就没有亮点可言,更不会引来直线上升的点击率。

幸好,刘满堂没有让村民失望,未让副部级领导的招牌受辱,在他的努力带领下,当地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升,脱贫的希望越来越大。但愿广大下乡的“第一书记”能够以此为榜样,从中琢磨点扶贫的精髓来,该如何发挥出最大的帮扶作用,是一个值得三思的难题。(泰山)

其他人在看啥

    《泰山:对“高官扶贫”无须另眼相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