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说说中华文化的根

说说中华文化的根

2011-04-25 22:03 作者:逍遥子 阅读量:3452 推荐4次 | 我要投稿

ps:啊哈哈,逍遥子回来看看

生活在传统之中,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去反思周围的一切是否合理,是否适合现在、未来。我们都奉行着一种存在即合理,甚至是得过且过的求生意识之中。

上院长的课,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处于过去本位、客体本位、经验本位之中。

不论是老一辈的,还是现在新一代的,他们都习惯于用过去衡量现在。老一辈的会觉得现在比过去好多了,要知足;新一代的呢,也还是习惯于把过去的辉煌放在心上,过去得到的奖项总是能把简历写满。

而看我们从小到大,我们有几个人是活在主体之中?小时候爸妈说要听爸妈的话,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长大了要听领导的话,我们大多数的人都缺乏一种主动的思考意识。但谁能保证其他人说的话便是正确的呢?

我们缺少理性,缺乏科学,却总喜欢把科学冠之任何学科,就是人文主义,还有科学不科学之区分吗?科学讲究实证,但我们讲究的是经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验是让我们考虑的首要一条。

但如今我想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几千年来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

我们学习研究诸多古代文学究竟有何意义?

老师说,思想最为开放的时代是先秦。

我们有灿烂的诸子文化,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等,但之后呢?我们不再有了所谓的大家,所谓的圣人。难道是圣人们不可超越吗?如果是不可超越的,那么后世的人岂不是还不如活回古代去。但可笑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大多数人都推崇所谓的鸟生鱼汤。我想问,那个是什么时代,现在会有人想去过吗?或许我们推崇的是那时代的民主与平均,但是统治者喜欢的是愚民与稳定。

世风日下,先秦之下可谓不再有创新的文学。任何内容、主题都似乎在先秦都可以找到。《诗经》能流传千古,能让诸多学家去研究,但除了其展现的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诸多主题(爱情、讽刺等)外,真能有那么大的意义吗?除却了赋比兴,难道中国人还创作不出来其他的手法了吗?

后世加之注解,又何异于将不变的《古兰经》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呢?

赋比兴的扩大化,便是我们喜欢上了委婉,喜欢在主题前加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去引起,喜欢用某些东西去比喻,喜欢反复的强调,喜欢让别人想破了脑袋去猜你写的说的是什么意思,直接还成为了愚蠢?

先秦虽然是开放的,但是传统的那些问题却也正是在这个时代确立的,而后世居然树为典范,千百年来,国人的思维从新一代的出生便已经根深蒂固了。

先秦带来的根,有自然,有中庸,有尊古,有委婉……讲究自然,便有了顺其自然的顺命之心,讲究中庸就有无敢作为的平庸之态,讲究尊古就有了无可创新的复古之风,讲究委婉就有了不会直接的风雅之调。这些深层意义上来说,是极有危害的,但大多数人却赞美之。

因为赞美,加上先秦后的愚民与控制,我们的国民劣根性就根深蒂固了。

那么先秦的这些思想为什么会这么产生吗?

我想应该去追究下上古的神话。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神话是什么?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是伟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盘古死后,他的一些器官化作了自然物,什么太阳、月亮、山川之类,这些想法存在,正说明了上古人民敬畏自然的想法,敬畏自然没错,但是顺从依赖自然却是带来了很多的劣根。听天由命,顺应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而然”究竟是怎么个原由,我们讲不清,于是就归于“自然”,这不得不说是上古人的一种缺乏追究精神。

而女娲补天、造人呢?补天的是神,神是佑庇凡人,这个想法又何尝不导致了我们的依赖性吗?有什么困难我们通常会想让祖宗保佑,让神灵保佑,甚至佛、上帝进了中国,也得先学会保佑中国人才能够真正的传播开来。造人用的是土,所以我们对土地的感情太大了,而对于水,我们更多的是不接触,敬畏(特别是海),对于龙王,我们是膜拜的。

我想,为什么在希腊、在中国,都有所谓的海神、天神等,却为什么形象并不相同?

或许,是地域性?

远古的祖先居于内陆,对海的认识不够大?如此养成了封闭性思维?

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去扩大我们的心灵,思维吧?

鲁迅穷其一生想改变国民劣根性,但却是徒劳的, 因为这不可能是一代人的努力,这需要数代人渐渐的把心放开……

其他人在看啥

    《说说中华文化的根》的评论 (共 0 条)

    • 海茵:时代造化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