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中国人
还是那个靠窗的位置。
还是那张桌子那张纸和那支笔。
我披着大衣,有些落魄的感觉。
左侧的位置放着一杯水,右侧则是《老子》,《庄子》,《孟子》等国学,还有一本《泰戈尔诗选》。
将烟蒂熄灭在烟缸里,我有些踌躇。
这一篇到底该不该写?。写了,怕认识不够,文笔不深,表达不清,招人唾弃。
不写,但平息不了内心沸腾的炎黄血脉,有些愧于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传承。
又点起烟,陷入了沉思。还是决定哗众取宠的写了这篇《可悲的中国人》。就当自己象泼妇一样骂街,象愤青一样愤愤不平,借此来宣泄。
前段时间,看了中国历史,从盘古神话看到清末时期,当看到签订《南京条约》后,便长叹一声,合上了书。想起了柏杨先生那本《丑陋的中国人》,那本书我仍没看完。这也是人性的一个特点吧。并不是说,看了那些悲催的历史,屈辱的事件,便可以激励自己。我不缺乏爱国情怀,但我没有报国之心。因为我既不学富五车,满腹壮志。亦没权势雄财,投机取巧。只能牢骚一下,唠叨一句。
明天是圣诞节了,是一个外国节日,具体哪个国家的,不是很清楚。节日的传统也不知。但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我想,如果不是恰好赶上了周末,是否会被声讨纳入到法定假日里去。听一个朋友说,他们单位聚餐没有订到饭店,改到了26号。我开始还以为是元旦聚餐,后来才知道,是圣诞。也对,元旦也不至于此。刚刚给家里也朋友打电话,问在干什么,原来,他们单位也在聚餐。我不由有些讶然。原来这个节日如此重要。
究竟是谁让洋节在中国如此地位显赫呢?是联合国颁布了相关规定?还是哪个国家以条件来交换请求中国确定圣诞地位?显然是不可能的。我想,应该如同流入到国外的春节一样,因为华人在海外遵从自己的地方习俗,慢慢的将春节传播开了。可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啊,海外的华人较多,可以理解。但13亿人口的中国能够如此迅猛的接受外来节日就让人费解了。这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本性。社会的本性和人的本性。人是主体位置的,只有人去接纳,节日才会被接纳。社会提供了舞台,便于传播,社会的本性是人性所造成决定的。人的本性是互相攀比,潮流,新鲜,成就。于是,这个社会开始攀比化,潮流化,新鲜化,成就化。在这个社会里谁也不想落后。于是,大家争先恐后的比潮流,比新鲜,比成就,人们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社会。可以说,人性促成了社会本性,然后社会环境又影响了人性形成。恶性循环,越循越恶,渐渐的追逐虚华,甚至弃宗忘祖。洋节走进了中国,走进了生活,走进了人心,慢慢是否会成为中国的“传统”呢?是好是坏呢。?当然,这其中也有商业炒作有关。
80后渐渐淡出了社会,随之而来的90后更加惹人非议,而随着90后而来的是什么呢,社会的本性已经形成且毫无章法,人的本性也跟着改变了,捉摸不透。随着来的是艺术文化,国外的艺术,洋文化。国外的电影,音乐,服饰,影星,游戏等等。这些东西走进了中国,轻而易举的被接纳了并且十分受欢迎。于是,在中国开始流传美国的影片,慢慢的,向往美国,推崇美国。开始流传日本的动画,游戏。慢慢的,产生了兴趣,支持日本,留学异土,甚至忘记了历史不知羞辱。开始流行韩国的歌,剧。慢慢的学着韩腔,写着韩文,忘记了国土边境上隐藏的硝烟。美韩军演的侵犯。甚至,在贴吧上曾看见过因为东方神奇和一名中国女歌迷发生冲突。在贴吧吵闹不停,谩骂不休,那些国人粗鲁的话语骂着自己的同胞,贱人,骚货,不堪入耳,认为侮辱了他们的偶像。
当有人打抱不平,提到历史,提到周恩来总理时,荒唐的是,有人拿着周总理的PS图片并出言攻击。我记得,我看见那段帖子时,呼吸是颤抖的,怒不可遏。我不知道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他们竟然可以因为那子虚乌有的东西,毫无思想的背叛祖国,不得不说,那么如此强烈。就是国外这种那种这样那样的文化潮流涌向了中国,形成了“大文化”,侵蚀了中国的原色原味。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种文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胡乱的咀嚼着且津津有味,消化成营养之后对身体起了不良反应。被大文化侵蚀的中国如同掉进了染缸,五颜六色,变得复杂多样。无奈也不无奈,如果人心不动摇,也不须如此费心,伤神。无奈的是有人动摇了,如果说是崇洋媚外我觉得有些轻了,他们努力的学着外语,费尽心思的向国外发展,移民,移居。不管是否适合国外的生活,总之,移了就好。子孙后代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也开始定在了国外,真的那么好吗?也许没有那么好。没了骨气,没了主意,盲目的选择, 可悲的中国人就如同小丑一样在生活的眼皮底下蹦蹦跳跳,滑稽至极。文化的发展可以需要包容性,但不是如此吸收。
在国际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人成了功臣,将引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商业企业推至巅峰。进口服装,家电,汽车,食品等等等等,一股脑的追求。国家的初衷只是局势所需,通过对外贸易带动国内的经济,刺激国内市场。然而,他们低谷了中国人,连国外那些企业也没有想到中国人如此追捧他们的商品。总之,不管是什么被加上国外或是进口的标签后,就好好的。殊不知追求的本意是什么。外国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工厂,进口货也变成了本土生产,但中国人仍热衷于洋货,甚至国外产品在中国生产后出关镀金之后来销售。一件国外商品在上交各种税收之后,成本低廉,售价高昂,但仍供不应求。也许,中国人追求的就是价格高昂和国外生产的虚荣。也难怪,如今,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世界奢侈品市场的四分之一。那些追求不到奢侈品的人只能退一步的追求,向往“国外品牌”,虚伪也虚荣。之所以说是可悲,就是因为没有民族感没有羞辱感,没有骨气。从而促成导致中国市场如同八国联军进北京一样被瓜分,可口可乐占据了饮料市场,adidas nike等占据大众运动服装市场,丰田,大众等占据大众汽车市场,三星,联想等占据电子市场。等等被中国人分化了出去。外国开始在中国国内建立总部,工厂,雇佣中国工人,消耗中国资源,上交给中国税收之后,再卖给中国人,赚取人民币。中国也曾有意无意的打压过此类问题。但愚蠢的中国人根本领会不到国家的意图,反而愈演愈烈。就这样,给中国在贸易战争中带来多少坎坷,在扶持本土企业上带来多少困难。然而,这些都是中国人一手造成的。羞辱的中国人,难道以廉价的劳动力为荣么?以招商引资为傲么?这些只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举措,并不是根本。如今走到国外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才是骄傲,如果都像海尔那样,能在华盛顿有一条街是以海尔命名的。这才是扬眉吐气,这才是经济。
就在中国与世界的频繁往来中,在中国人逐步接触世界时,被沾染的中国人思想受了侵蚀。在复杂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更是五花八门,并不是说不该这样,象清末时期一样闭关锁国,那样只会让中国走向灭亡。而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包容的国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受各种文化的同时也是自己择优借鉴和繁衍生息的一种方法过程。但并不是什么文化都欣然接受,胡乱吸收的。应更具自身条件权衡利弊得失,还要分清主次。就包容一词来说,允许其他文化的存在,选择先进的,优良的技术,思想等来纳为己用,例如马克思思想,再例如,国外的科技,管理模式,军事技术,生产技术,人才培养等,都可以采纳效用。但很多我们应保留自我文化的主要位置,在与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保持自主经济生产和主导作用。
而当今现状呢。很多人没有这种认识。
文化交流中,胡乱的被接纳,注重外表,不注内涵。好的思想,利于自身发展的被过滤了,反而接收那些弊于自身发展的课题。自己的传统节日不知传统,国外的节日一味信奉。市场经济发展中,盲目顺从,很多东西都是在也可也不可之间选择了也可。例如,一件商品,买国外的也不一定好哪去,买国内的也不定差哪去。国外的价格还要高于国内的,也就是在也可也不可之间倾向了一个“洋”字。有意无意的趋向了国外。虽然很多人会说,我热爱我的国家,我没崇洋媚外,更没有叛国忘国。的确,很多人不是不爱国,但无心之过就导致了你没杀伯仁,伯仁因你而死。就是因为人们的无知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利弊,从而,国家不得不才去各种手段来抑制各种问题的滋生。为何近几年来,每逢节日,国家除了举办大型文艺活动之外还专门请专家进行解读中国节日的传统?为何进口商品税收增加,重重关卡,出口商品顺利出关,鼓励生产,为何国粹国剧等得到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得到重点照顾。这些都是国家在确保自己的文化传统,主体位置和经济增长。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重点加强了对社会文化的建设,加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努力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些都是采取的有效办法。但中国人不在乎这些,各活各的,不懂顺应国家发展方向。顺来逆受。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将香港割让给英国,成了殖民地。历史的屈辱,历史的是非暂且不说。只是今时,我们收复了香港,澳门。但我们仍被殖民。被殖民思想。这种殖民制度比起殖民地来更为可怕。土地丢失了,可以收复,思想丢失了,人心丢失了,怎么来收?现在的中国就像一部世界级的戏剧。里面有美英日韩等著作。又象一个菜市场。卖着卖着美国的土豆,俄国的馅饼,英国的馒头,日本的王八,德国的芹菜,法国的地瓜,意大利的主体和奥匈的鸡屁股。中国人,可以去看戏看剧,但不应去参演进去并入戏太深,弄巧成拙。中国人可以去市场买菜,但不应为了吃就去美国种土豆,去日本养王八。而且,这八个国家,是曾进入北京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 写到最后,情绪有些激动。想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想起了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说中国人的特点是“吵,乱,脏,不能团结,窝里斗,死不认错。”。他所说的丑陋是中国人的特性。我自然不敢与大师相比,我所说的可悲,无非是现状,或是无奈。来自中国人的无知,愚昧,还有虚荣。追求潮流等虚荣。
都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并不假,等靠,攀比,勾心斗角。
看看那曾不可一世的大唐盛世,看看清末的屈辱历史。在世界的大舞台里,希望国人能够团结互助,奋发图强,自尊自爱,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