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影视评论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挖掘--评《王的盛宴》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挖掘--评《王的盛宴》

2013-01-30 11:20 作者:rifuihc 阅读量:186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上半年刚看了《鸿门宴》,下半年又迎来了陆川的盛宴。

在这部电影里,陆川努力要营造一种深邃的自我思索气息。他用刘邦晚年内心的飘忽不定、阴暗晦涩,来做影片的主基调,用刘邦追忆几个对手的独白来当做影片的主线,再时不时来点次序上的小错乱,再加上演员低沉的嗓音带来的哲理式的对白或者独白,让人想起话剧,还想起莎士比亚剧的某些片段。在戏份编排上,原本应是重头戏的鸿门宴会和霸王别姬,人所共知的史实,被他刻意简化、淡化。这些都表明他要把这场盛宴做成自己的家宴,烙上陆川的印痕。

人人不喜欢政治人物,因为政治往往代表权术、阴谋,代表阳光下的阴暗。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一方面忙着翻案,比如曹操,一方面忙着打倒,比如刘邦、刘备,也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中国的导演向来喜欢把自己对于传统的思考,加诸在历史人物上,甚至不惜改变他们本来的面目,只取自己所需,拍来拍去,那么多历史人物在电影里几乎只剩下一个名字而已。他们抱定了一个信念:普通观众都知道的、都认可的,就要反着来,能把善变成恶,把恶变成善,就是本事,这才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力量。当然,一切都要加上“人性”这个通用的标签。

但不得不说,陆川对于刘邦人性的挖掘,并无新意。“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是帝王的通病,论功行赏之后再大肆杀戮功臣也是帝王的喜好,勾践、朱元璋等都是个中高手。坦白说,像片中刘邦内心如此脆弱的君王,掌管天下以后,就把自己关在宫里,躲在阴暗的角落想着杀功臣,当初怎么能得到天下,实在让人怀疑。

统治者首先要想到的是构建合理的官、民机制,来建立长治久安,像刘邦这么个做法,杀几个功臣就安定人心了?要知道西汉初年分封的各诸侯王人人带重兵,不是那么容易杀的。刘邦死后吕雉掌权,对那几个老臣也不敢乱动,原因也在这里。韩信也不是不想造反,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个带兵的高手,不是个搞政治的行家;项羽的失败在于既不会打仗,也不会搞政治,他的前期基业是叔叔项梁打下来的。

陆川抛弃了历史,只在所谓的政治人物的人性上把玩挖掘,空制造出一些大场面,却把一众优秀的演员困在狭小的舞台,无法发挥场面与人物的互动,难怪要雇佣水军来撑了。文/冰与火

其他人在看啥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挖掘--评《王的盛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