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时事评论 >断桥,炸不断的历史记忆

断桥,炸不断的历史记忆

2013-01-30 11:21 作者:rifuihc 阅读量:209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提起断桥,人们一定会联想起杭州西湖断桥白素贞与许仙那浪漫凄婉的爱情神话故事,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断桥即没有爱情的浪漫,更没有神话的传说,它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历史老人,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与不屈,凭吊和铭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

鸭绿江断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由当时的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长944.2米,宽11米,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可旋转90度,便于往来船只航行。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中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1950年11月——1951年2月美军为切断我方供给线,派飞机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中国一方只剩半截四孔残桥,朝鲜一侧留下了光秃秃的几个桥墩。成为铭刻英雄史诗的纪念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鸭绿江断桥是1993年修复开发的战争遗迹型旅游景点,目前该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意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紫铜巨扁上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为迟浩田题写。断桥上的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成为抗美援朝的见证。2006年5月份国务院公布鸭绿江断桥被核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东曾经是一片红色的光荣的土地,是一方神圣的国门,丹东的形象是凭借着50年前那场著名的战争和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使之闻名的。丹东地处祖国东北南部,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与韩国一衣带水。沿着铁桥向河心走去,跨过四孔残桥便走到了断桥的尽头,也就是中朝的边界.望着断桥上那静卧的钢轨,那被联合国军飞机炸得翻裂扭曲了的钢梁,那斑斑铁锈的钢板,使游人不仅感受着血与火交融的战争遗迹,更向我们讲述着当年一群优秀的中华儿女是怎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踏着它的身躯走向江对岸。桥上成千上万处弹痕,像一只只眼睛,见证着恨与爱的硝烟,见证着血与火的凝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实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面对美国侵略军的大举进犯,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性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10月19日晚,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密密进入朝鲜境,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共歼敌23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把战线稳定在敌人发动战争的三八线附近地区。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当时被称为“李伪军”或“南朝鲜军”、“李承晚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虽有较大损失,但仍歼敌7.8万多人。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8万多人。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2年9个月中,重要战役战斗134起,平均每周就有一次。美军在朝鲜半岛倾泻的弹药多达690万吨,创了世界战争史上弹药消耗量的记录。在上甘岭防御战役中,美军先后投入6万多人的兵力,出动3千架飞机和170多辆坦克,动用18个炮兵营,进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44天的激战中,美军向上甘岭发射了200万发炮弹和5千枚炸弹,发动了900多次冲锋。但是,志愿军战士顽强地守住了阵地。此战役志愿军歼敌2.7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朝军队共毙、伤及俘虏“联合国军”共1093839人(其中志愿军毙伤敌671954人,俘敌约46088人,劝降约435人,共计约718477人)。我军阵亡115786人,战伤221264人,失踪、被俘和投降29095人,共计366145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为63万人。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在牺牲的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领袖之子毛岸英……。是他们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教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健康成长,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振兴而奋发图强。

这场战争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中朝两国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最终取得了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弹指一挥间,60多年过去了,鸭绿江畔的炮火、硝烟、血腥已经远去,但江心残留的那一段段被烈火烤焦、扭曲的桥墩,映入人们眼帘,不由得引起内心的强烈震荡,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如今虽硝烟散尽、烽火已熄,但雄伟的鸭绿江断桥,让我们永远铭记了过去那段永远炸不断的历史记忆!

其他人在看啥

    《断桥,炸不断的历史记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