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中学初三五班人和事纪实【之六】----记同窗好友刘加生
石山中学初三五班的人和事记实录
时间碾转,岁月流逝。转眼间我们走出校门44个年头了,突然感觉到有些久远-----。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始终在自己的头脑里回放,闭上双眼常常回到学生时代的梦乡。如今偶尔昔日同学的短聚或简单的几句短信信息都会勾起美好的回忆。最近本人在闲暇之余,凭照自己的记忆和以后的耳闻目睹,撰写了这篇系列记录文章。内容完全采用真人真事,谨献给我的昔日同窗好友,。不当之处,敬请知情者指正。顺致崇高的敬意。
石山中学初三五班人和事纪实【之六】
记同窗好友刘加生
刘加生来自石山小学,进入初三五班后就给人一个和蔼可亲的感觉。他作风正派,为人诚恳,办事认真,求学肯吃苦。无论干什麽都讲究较真,,一道难题,一件事物不弄清楚是不罢休的,宁愿争得脸红脖子粗。
在学校,他以校为家,爱护公家的一草一木。本家住在街里,离学校很近,每当周六晚上同学们放假后,他都能主动来进行护校。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学校秩序很乱,一些人公私不分,损坏公物的现象很严重。他看在眼里,气在心上,不止一次地揭露和批判一些人的不正之风。66年的国庆节,他参加完义务护校后,由于是非农业户,家里无有农活可干,就会同班里两名同学,在国庆节前后北京限制串联之际,能想方设法迂回到北京。并在10月18日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成了继石山中学派代表进京串联后的不公开的进京代表。
毕业后,因为当时有政策,‘自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父母被动员要回祖籍农村定居。他没和大帮一起上山下乡。回到高峰乡的达子岭村老家当了一名还乡青年。在生产队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从无怨言。暗地里自学了许多果树栽培技术,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果树技术员。每到春秋之际,忙完生产队的活计后,早晚不是东家请就是西家邀,帮助大伙的自留果园打药,剪枝,忙得不可开销,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是屯里公认的‘活雷锋’。直到77年末,按上级政策,知识青年回城最后大收网,才被抽到锦县交通局养路段当上了一名护路工人。从扫路,护路直到荣升道班班长,几十年来,始终一步一个脚窝,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高峰道班常年被县系统评为先进单位,自己也随之成了县级的劳模。在业余时间他刻苦地学习护路理论知识,掌握牢固的养路理念。技术书籍总是随身带,有空就看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锦州交通系统道路知识晋级考核中一举夺魁,成了本系统,乃至我们同学圈里为数不多的中级知识分子。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和老伴长期伺候卧床的哥哥数十载,赢得了县,社两级政府的好评,得到了四邻乡亲的赞誉。他兄弟两人,哥哥早年就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别人伺候。父母过世后,担子就交给他了。他对兄长视同父母。虽然哥哥有救济款,完全可以送到养老院,可是他们没有那样做。春,夏,秋,冬是冬暖夏凉,一日三餐,餐餐变样地伺候着。现在哥哥由于年岁大了又加重病在身,已卧床多年了。躺在炕上,炕吃炕啦,一天不知翻几次身,饭是一口一口地喂,水是一口一口地饮,端屎端尿从无怨言。尤其是老伴,偶尔刘加生赶不上趟时,她能打破‘宁愿在叔公怀里坐,不愿在大伯面前过’的旧习,象伺候自己亲人那样,帮助翻身,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把弄脏了的衣裤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屋里保持得一点异味都没有。凌海市政府,凌海市妇联颁发的‘五好家庭’牌匾,含金量就是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