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的邀请——读华姿《德兰修女传》
“有没有人想跟我说话呀?”一个温柔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那熟悉的声音是姐姐略带嗲味儿的邀请,看来,她闲下来了,要找我说话了。每当这时,我要放下手里的一切活计,陪她聊,也许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而最近一年间一个主要的话题就是《圣经》——姐姐信基督了!她会耐心地为我讲以色列复国史,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宗教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让人如此痴迷,如此恭顺吗?于是我打开当当,准备去寻找宗教名人或圣人的传记,《德兰修女传》便是我的首选。
“walks of love and walks of peace”这是封面上对“在爱中行走”的诠释,读罢全书,一个渺小的身影和一个高尚的灵魂便在头脑中挥之不去。
她,一个出生在阿尔巴尼亚建筑营造商家的普通女孩,有父亲对基督教的虔诚,有母亲庄达的热心呵护,与家人同去教堂活动,让她对上主存有敬畏和感激之心,同时,母亲庄达的“你吃东西时,要时刻准备与没有东西吃的人分享你的食物”这句话,又对她造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她的一生就是关爱家人,奉献耶稣的一生,而她的一生,又恰恰是一个美丽的邀请,如清风,似浮云,美丽和装点家人,快慰和温暖弃婴。
这个只有4英尺11英寸的修女,出生是被命名为龚沙(汉语为“花朵之意”)就是这朵花儿,在9岁时,亲眼目睹了政治性聚餐后父亲的猝死,那
“他燃烧的心关爱
妻儿和国家
如绚丽的玫瑰
坠落于褴褛衣衫”的小诗,表述了她的忧伤。但母亲的宽容、同情心,对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地让她看到奉献的美好,母亲的乐观不但在导引着他坚定地相信“天助自助者”,于是在15岁,她参加了教堂的一个青年研讨小组——圣母会,从此便与《圣经》、与上帝、与修女结下了不解之缘。18岁龚沙高中毕业了,她做了一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加入修女会,从此便开始了一生的艰难而快乐的修行。
去加尔各答,她接触到了天下最需要帮助的穷人,她坚定的认为“走出去,把基督的生命带给众人”,因而,她会带领修女们从散发着恶臭的水沟边,从成山的垃圾旁,从偏僻的街巷中,从悲惨的贫民窟,救出一个个被遗弃的尚有生气的人。针对疾病和临终的关怀,她的方法不仅是药物,更是真诚的拥抱,紧紧地握手,甚至只是拥着他们一言不发,是她的这种关怀和尊重,让穷人们拥有了尊严,让麻风病这找回了幸福。
在一次次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深切地体味到“如果要为穷人服务,就必须走出这道高墙,把自己变成一个穷人”。因而,生活中修女们都极为节俭,三件纱丽,一只木桶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当一次次饥饿来袭时,她要么坚定着“上帝自会照管”的信念期待奇迹;要么便带领修女们沿街行乞,走到饥饿人群中,向行人为周围更穷的人乞食,即便是修会已经极为壮大之时也是如此。她不断地嘱咐修女,那个最微小的就是耶稣,帮助他们也是奉献耶稣,奉献自己。正因为这样,一个个连神父和官员都认为不可思议和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在姆姆那里变成现实,变为奇迹,尤其是各个宗教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不断之时,她却会得到各个教派的认同与尊重,不能不说,德兰姆姆是个奇迹,他是耶稣的化身,她是真正的神中之神,圣中之圣。
1997年9月5日晚9点30分,德兰姆姆回归了她深爱的天国,永远和耶稣在一起了,那晚的加尔各答大雨倾盆,却没有阻挡热爱她的加尔各答人民去与她告别的脚步,在那时无论是天主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还是其他宗教的信徒们,自发地来与她最后一别,那真挚的情谊,那真诚的景仰,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一个娇小的阿尔巴尼亚修女,创造了世界上获奖最多的纪录,1979年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充分见证了她在世界和平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她不是一个人,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更是一个奇迹。她的一生充分的见证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充分说明了“一切都消逝的时候,只有爱会留下来”,故而,她虽然肉体已远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心灵,她的美好,她的深爱仍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仍然活在每一个拥有生命的有尊严的个体心里。
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是一个传奇。文/张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