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不是“纸上谈兵”将军1
说起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会想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赵括。《史记》里说到赵括,司马迁没有因为他的身世、将才就给他面子,倒让他落下一个千古笑柄。尤其在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中,赵括作为赵国主帅,没有带兵打败秦军,最后赵军反让秦军活埋了数十万人。《史记》号称“无韵之离骚”,文学修饰,艺术加工的成分肯定不少,那么历史里的真实赵括是这样子吗?长平之战的具体内幕又是什么?
赵括是谁?
我们得先从他的父亲赵奢说起。
赵奢原本是赵国的一名普通官员,主要负责收农业租税。平原君家仗着势力大,到期不肯交税,赵奢依法处决了平原君手下的好几人。平原君大怒,把赵奢抓起来,将要杀掉他。赵奢辩解说:“阁下是赵国的贵公子,理应起表率作用,现在却放纵家人践踏法律。法律受轻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会来犯;诸侯来犯,赵国就会危险,阁下怎么还能象现在这样享受荣华富贵呢?”平原君听了十分惭愧,觉得赵奢是位贤人,于是向赵王推荐。赵惠文王起用他管理全国的税收,国库收入猛增。
赵奢虽官为税吏,但平日里却特别喜欢讲谈军事,廉颇都不能驳倒他,赵惠文王有时也会向他请教些这方面的知识。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伐韩,包围了阏与城。韩国向赵国求救,赵王询问朝廷中武将的意见,廉颇回答:“道远路险,难救。”又问赵奢,他回答:“道远路险,好比两只耗子在窄洞里打架,将领勇敢的一方将会取胜。”赵王听赵奢口气这么大,就令他率十万人马去救阏与,廉颇很不服气。刚开出邯郸城三十里,赵奢就让部队停下来筑垒挖壕,又向军中传令说:“敢谏军事者,杀无赦!”秦军此时正围攻武安城,韩军的形势已经很危险了,赵军中有一人请求急救武安,赵奢当即将其斩首。赵军在国境内留驻二十八日不走,继续建造防御工事。后来抓住了秦军的间谍,赵奢很好地款待他,又送其回去。秦将胡伤得报,大喜道:“才离开首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还乃筑垒挖壕,因为阏与不是赵国的地盘啊。”赵奢送走秦国间谍后,突然下令部队急行军,只用二天一夜就赶到韩国前线,在离阏与五十里处摆开阵势。胡伤本已放松了警惕,突然听说赵军大至,慌忙点起精锐部队,前来阻击。赵奢抢占了有利地形。没过多久,秦兵也来了,虽多次仰攻,都无法占领北山主峰。赵奢见敌军已经疲惫,就命令主力部队全线反击,秦军被杀得大败,阏与之围也得以解除。阏与之战,打破了秦军在商鞅变法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奢因此闻名天下,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卿、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所谓虎父无犬子。赵奢是名将,其子赵括从小就耳濡目染,自然精通兵法。赵奢和他辩论这方面的问题,丝毫占不到便宜,但也不予夸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缘故,他回答说:“战争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而这小子把它看得太简单了。要是赵国不用他为将就好,否则的话,保证会打大败仗。如果将来大王有这样的想法,你一定要设法加以劝阻才是。”在赵奢死后,赵括继承爵位为马服君,但一直未曾真正指挥过部队。
长平之战的历史回放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主动出击秦军。秦国马上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秦王知道,对付赵括还得要白起,足见秦国对赵括之重视。
白起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魏国的信陵君用侯嬴计,窃得虎符,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战火起因
长平之战的直接起因是秦、赵、两国对上党地区的争夺,那么秦国与赵国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夺韩国的上党;如果赵国主动放弃与秦国争夺上党,是否可以避免45万赵军葬身长平的历史悲剧?先说秦国与赵国争夺上党的问题。从赵国方面讲,是因为赵国接收韩国上党,是有“大利”可图。所谓大利,并不单指上党17城的便宜,而主要在于上党是赵都邯郸的屏障,接收上党是出于赵国安全的需要。
从秦国方面讲,争夺上党是从其兼并山东六国的战略需要出发的。早在战国中期,就有人断言,如果秦国占领了上党、太原,就得于占有天下的一半,由此可以立足上党,置三晋于死地,灭齐、楚于一旦。上党不仅是天下大势的制高点,更是三晋的生命线。秦国一旦占有上党,太行山东麓的赵都邯郸,太行山南面的韩都郑和太行山东南面的魏都大梁将面临灭顶之灾。在中国历史上,上党高地的得失,对中原王朝的兴亡至关重要。三晋一旦灭亡,齐国、楚国、燕国便不堪一击了。更何况上党乃韩国奉送给秦国的到口肥肉,秦王焉能容忍赵国坐收渔利,以此断送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方交通襟喉,亦是战略要地。在此之前,秦军既已占领了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城)为中心的魏国河东,后又攻下以野王为中心的韩国南阳。那么,此时的秦国在对赵国的整个战略部署中,无论暂先进攻上党或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略孔道可走::或是取乌岭(今山西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山西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或是取羊肠坂(今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晋城南天井关)一线的南路,长平都是战略捷径。因为这里是上述西路和南路的交汇点,是旁无选择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说,只要廉颇布置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便无法涉足上党,更无法逼近邯郸了。这样的战略形势是其他地点无法相比的。
就长平本身看,其军事地理优势十分显著。长平地处长治、晋城之间的分水岭南沿,浊漳水由分水岭北流,丹河出分水岭南流,分水岭实为天然屏障。长平地区广40余公里,袤37公里,面积百余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水纵贯全境。山峦绵亘,河流纵横,各类地形发育充分。山地峰高坡陡,岩石裸露。主流丹河又有五大支流,分别为许河、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河网遍布全境,地下水资源丰富。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战争而言,则山地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面有高平关(今高平、沁水交界)、长平关(今高平、长子交界)、故关(今长治、高平交界)等群塞依东西向山岭排列,向南呈俯冲之势,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丘陵地形则对军队运动无大阻碍,可以隐蔽迂迴;河谷平川则很适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
偏偏这时候,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入秦,为了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但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