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坍塌不是偶然,背后暴露的不止是监管漏洞
5月20日,贵阳一居民楼垮塌,造成16人遇难,最终公布的调查原因是“山体滑坡导致地质灾害”。而5月31日和6月12日,葫芦岛的两起塌楼事故,初步调查为液化气罐爆炸所致。另外,6月9日凌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居民楼垮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6月15日,新华网)
据统计,自5月20日起,全国已至少发生5起居民楼垮塌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据分析,老旧住宅频繁倒塌原因一般有三方面:第一,房屋自身质量问题;第二,房屋使用过程中居民私自拆改主体结构;第三,意外荷载,如滑坡,煤气爆炸等。我们先不去追究和讨论此次事件是何种原因导致,但相信这些重大安全责任事件,都不是突兀其来,更不是空穴来风,都有个积累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一旦爆发就便成了大灾害。如果能够给予提前防范,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想必断然不会发生这些事件。所以出了大问题才严厉问责严肃处理固然好,但比不上防患于未然来得高明。
频频曝光的“短命建筑”令人心寒。在大量“短命建筑”的背后,不仅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规划的“鼠目寸光”,更暴露出少数官员畸形的政绩观。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耗用公共财政资金,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决策力。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不能忽视,但是在这一个个楼塌塌事件中,请问监管去哪儿了?责任心在哪里?
就拿此次“6.14”遵义红花岗居民楼坍塌事件来说,有许多的质疑?该楼居民连续10年反映情况,既然房屋质量存在安全问题,为何没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为何没有进行房屋安全质量鉴定?为何发现险情的事先是群众,物业管理部门在哪里?如果垮塌完全是自然因素(地震、泥石流等)造成,那么政府的应急预案在哪里?……因此,这次房屋的坍塌暴露出来的岂止是监管漏洞。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多一点为民服务、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多一点责任心,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和防范措施,那么即便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等原因,至少这样的损失和危害也许会降低和减少到最低点。
今天发生这样的事件,已不仅仅是一场考验,更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它告知我们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众然,楼房垮塌了还可以重新盖起来,但是坍塌的民心是永远补不起来的。或许民众看到的结局不是对几个负责人给予免职、处分了事。这种息事宁人和“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能治本。公众或许更想看到的是政府真心实意的为民解忧、排难,让更多的“楼塌塌”事件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文/雨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