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官冷做,还原做官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数不少的省部级以上干部落马。他们身处高位却从高处摔了下来、手握重权却栽了大跟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 “热官冷做”的道理。(中国纪检监察报)
什么叫热官呢?所谓“热官”,就是那些管人、管钱、管物、管审批、管招生等的领导和干部。官不在大,有权则灵。“热官”之热,是因为权力炙手可热,进而有求于己的人踏破了门槛,热闹了门庭。如果这些“热官”失去了紧握的权柄,还能一如既往地享受到热茶、热脸、热捧吗?
那什么又叫冷做呢?。“冷做”,表现为“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干事”的冷静,“位高不谋私、权重有清风”的操守,“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定力,“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淡泊。“冷做”,不是说对群众冷脸相向,而是要热情相待;不是说对事业心灰意冷,而是要满腔热忱;也不是说对送上门的难题冷漠推脱,而是要热心解决。
许多官员身处高位却从高处摔了下来、手握重权却栽了大跟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 “热官冷做”的道理。
他们错把公权当私权,错把利益关系当朋友关系,错把职务影响力当人格魅力。热衷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生活;热心于勾肩搭背、投桃报李那一套;热爱打官腔、摆官谱、做官样文章。如此风光、高调地“热做”,伤了群众的心,损害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和威信,也贻误了党的事业。
因为社会分工需要,官有热冷很正常,但党员干部不能只羡“热官”之热,更要学会“热官冷做”,即使做了“冷官”,甚至连乌纱帽也没有,照样要有“进亦忧,退亦忧”的情怀,时刻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习惯,让权力“进笼”而不是让权力“破窗”,热心干事而不是热心当官,做到任何时候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