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绰号的“藤”摸官员问题的“瓜”
优秀党员干部,获得的往往是称号,虽是组织授予,但体现的却是群众的爱戴。而落马的党员干部,获得的多是“绰号”,虽是群众赐予,体现的却是群众的反感之情。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善于读懂这些绰号里包含的民意,去顺藤摸瓜,调查一下“绰号”背后的故事。(新华网11月24日)
绰号,有时是善意的褒扬,有时则表达着一种讽刺和反感,百姓给贪官起的绰号,显然属于后者。
近年来,被查处的一部分官员在落马前群众就给了他们起了一个个的“绰号”,之所以给他们起绰号,就是基于这些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比如已落马的原南京市长季建业被称为“推土机市长”,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之为“拆迁大佐”,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被称为“玉痴省长”,最搞笑的当数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因“每月交租600元房租”,被称为“六百帝”,还有“发审皇帝”姚刚(原证监会副主席),“武爷”武长顺(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李拆城”(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王坏种”(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等等。
每一个或每一类绰号背后都潜藏着一些故事,对应着一些歪风邪气甚至违法犯罪之事。盘点这些绰号,不是为了“痛打落水狗”,而是为了警示所有官场中人,见不贤要思正己——这些官场中易犯的错误、不好的习气和倾向,自己身上是否也某种程度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等到已然成了坏的典型甚至“阶下囚”才想起抹心酸泪,唱“忏悔诗”。
总之,这些绰号背后暴露出的问题、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指向了“用权”二字。肆意拆建、称王称霸也好,贪腐堕落、骄奢淫逸也罢,一方面,暴露出某些官员对权力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有权、在位就能为所欲为,把公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制度对官员权力的规范、监督和制约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一些地方,领导班子表面集体决策实际“一把手说了算”、换个领导就换蓝图的情况屡见不鲜,“审批一支笔”给腐败创造的便利也是有目共睹。
盘点贪官绰号的意义,更在于正视其暴露出的各种制度问题和漏洞,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改革。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问题官员尽早清除出去,把人民利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小限度。”(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