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纪检干部要善于解读官员绰号
优秀党员干部,获得的往往是称号,虽是组织授予,但体现的却是群众的爱戴。而落马的党员干部,获得的多是“绰号”,虽是群众赐予,体现的却是群众的反感之情。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善于读懂这些绰号里包含的民意,去顺藤摸瓜,调查一下“绰号”背后的故事。(新华网11月24日)
绰号,有时是善意的褒扬,有时则表达着一种讽刺和反感。前者如老百姓称孔繁森为“活菩萨”,称牛玉儒是“孺子牛”,称陆玉宝为“摩托部长”。这些正面的“绰号”蕴含的是群众的赞许和认可,更是浓浓的干群情谊。后者如已落马的原南京市长季建业被称为“推土机市长”,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之为“拆迁大佐”,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被称为“玉痴省长”,最搞笑的当数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因“每月交租600元房租”,被称为“六百帝”,还有“发审皇帝”姚刚(原证监会副主席),“武爷”武长顺(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李拆城”(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王坏种”(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等等。这些反面的“绰号“体现了群众对他们的厌恶和揭发。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干部的好与坏,群众看得最真切,群众心里有面镜子。如果一个官员廉洁干净、为民有实,老百姓的眼里就是“好干部”,比如很多老百姓称孔繁森为“活菩萨”,喊牛玉儒是“孺子牛”。反之,一个干部如果贪污腐败,专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养成官僚作风,这是人们群众深恶痛绝的。于是,老百姓就会通过起绰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憎恶。比如“拆迁大佐”是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玉痴省长”是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发审皇帝”是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等。
组工、纪检干部要善于解读官员绰号。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很多优秀的干部,为党输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对于问题干部,他们的绰号也是他们行为的集中反映。盘点贪官绰号的意义,更在于正视其暴露出的各种制度问题和漏洞,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改革。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问题官员尽早清除出去,把人民利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小限度。”
希望通过组工、纪检干部正确的解读官员绰号,对给予正面绰号的干部以褒奖,对给予反面绰号的干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责令其整改,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我们坚信,“拆迁大佐”、“玉痴省长”这样的“绰号”会越来越少,“活菩萨”,“孺子牛”这样的“绰号”会原来越多。(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