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应积跬步至千里
11月份全国74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公布了,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全位于东北华北。有网友调侃说“看到沈阳垫底,我们市长舒了口气”,原因是某市空气质量前几个月排位垫底,于是市长发了狠话,发誓下月起必须摆脱差评。(12月14日《人民日报》)
发狠话就能很快改善空气质量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都知道,环保之所以举世公认为难题,是因为污染物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可能靠说狠话“一抓就灵”。空气污染防治更是如此。一座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当地产业结构、排污情况关系密切,也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关。空气是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而流动的。一座城市哪怕把“自扫门前雪”的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周边地区大气污浊的话,该城市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其空气质量甚至比那些治污不力的地区更糟糕。
那为什么某些官员还发狠话?笔者认为主要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很多领导都想在短时间里做出令人羡慕的成绩,好作为自己进一步升迁的砝码。所以在面对更上一级的领导对自己的政绩不满意的时候,往往会发狠话,表决心,让领导相信他的能力。
污染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铁腕治污既要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更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只要治理的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力度没减,哪怕某一两个月空气质量反而大不如前,也不必自乱阵脚说狠话,更不能弄虚作假乱投医。
当然,让为政者不靠说狠话治污,还有待更理性宽容的社会氛围。比如普及治污常识,纾解民众急躁情绪,让大家都能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科学治理空气污染这种“慢性病”。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考核评比更不能急功近利——要是下大力气狠抓产业调整了,环境质量“退一步”是为了今后“进两步”,那么这样的“变差”就不应被批评追责,而应当得到鼓励和支持。(慢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