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路漫漫
公车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改革破冰的难点。目前,虽然地方车改工作已进入完善制度体系、巩固车改成果的关键阶段,但是只要有改革就会有阵痛,就会有阻力,我国地区间车改不均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结合部分地区车改后出现的新情况,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未来展开的公车改革纷纷建言。其中,四个方面成为改革需关注的焦点。
第一、公车补贴问题。公车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规范和相对统一的车补标准,这个标准应经过调查测算、严格论证,并应报请人大审核批准,最终确定。取消公务用车,不能单纯凭级别发放交通补贴,个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从正县、调研员、副县到科员和办事员共分为9档,每人每月2500元至300元不等。这样可能削弱公务人员下基层的积极性。
第二、改革方案没有涉及动用公车的范围。对于那些能够动用公车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什么时候才能动用公车,方案中没有明确,其实,关于公车的使用,国际上成熟国家是有先进经验的,如美国,全国能够使用公车的职位有明确的规定,但绝对不是所有达到某级别的官员就有使用公车的特权,而且使用公车必须是行使公共事务,从美国的纽约市长上下班都坐地铁来看,说明美国的纽约市长的上下班是不能使用公车的。从法国的公车使用来看更加严格,如法国总统外出访问,即使需要夫人陪同出国,那也不能随同总统坐专机,只能是总统坐专机,夫人坐民用飞机,中国是否能够做到如此公私分明,是不是能够做到公车只能公用?还要看实际效果。
第三、如何杜绝既坐公车又拿补贴的现象。在方案中有规定,单位在涉及国家安全、维稳、机要通信、外突等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予以保障的车辆,要根据工作需要和部门情况而适当保留公车,这其实又给公车开了一道口子,而且各单位都会在这个里面做文章,要求保留公车,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出现有些领导或工作人员既坐公车又拿车贴,最终将车贴成为一种稳定的福利或成为工资的一种固定补贴,最终又成为公车满路飞,补贴一分也不少,反而加重财政的负担。
第四、司机安置问题。按照此次公车改革的方面,两年之后公车改革必须到位,但众多的司机如何消化确实是一道难题,这些司机的特长就是开车,胜任其他工作需要一个过程,何况,现在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不缺人,而缺人的岗位司机不一定能够胜任,如何消化和安置这些司机,确实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无论如何,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这显示了中央政府的坚强决心。虽然此次公车改革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任何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只有在改革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改革才能一步一步深入,国家也就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