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宜晚
著述宜晚
著述指写书。著述宜晚,意即在晚年的时候再写书。
一般诗歌和科学著作,宜在早年完成,由于年青时感情激动,好奇性强,创造力丰富,所以是成功的黄金时代。但涉及社会生活的著作和哲学方面的著作,宜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阅历之后,再厚积薄发比较对得起自己和读者。
当然人生短暂,任何事情都要抓紧办理。写书也是如此,如果不抓紧搭框架,不抓紧积累与动手,恐怕很多理想都难以实现,到时候后悔莫及。
著述与做其他事情同一个理,都需要真修,在一切时间、地点、场合,都为自己的著述而努力;要下决心,放下一切,一门心思,勇猛精进,只有立下决心,才能克服困难,抓住机缘;还要有恒,这是最难得的品质,做学问应该有恒,有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精神和志向,否则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偶然放松一下,就会前功尽弃,以前的努力都化为灰烬。有恒就要对自己和事业至诚至重,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确有坚定的信念,不至于半途而废。“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有恒,有恒知能见性。”
古代人为什么说著述宜晚,这有许多缘故。古代的文人往往容易受到牵连,影响亲戚朋友的身家性命;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许多发表言论的文人被砍杀,让所有著述者心寒。许多重大题材的著作,需要多年的创作活动和经验积累,如中国四大名著,外国的一些巨者,有的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功夫,才得以完成面世。也有一些著作,作者生前难以得到发表,死后却风靡全球。所以古人劝说人们,著述宜晚,有一定道理。
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的著作应该及时面世,否则一文不值或失去效果。不过,古人的劝说还是有意义的,意义在于我们如果要写作真正有价值的书籍,那确实需要下死功夫,把文章写得完美一些。这也是现在讲著述宜晚的道理,不要草率地把没有什么意思的书轻易推销出去就大功告成,而要对自己、对读者负责,尽可能有高质量的书籍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