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第八个管理第四章-中国真的可以在十年内赶超印度、美国的软件制造能力吗(1)

第八个管理第四章-中国真的可以在十年内赶超印度、美国的软件制造能力吗(1)

2012-05-11 14:30 作者:wisagetech 阅读量:167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4.1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高矮肥瘦不会相差数十倍,人在工厂的劳动能力,也不容易相差数十倍,但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可以相差很大的,甚至可有天壤之别。有些人有经验、才智、信心和毅力,他们可以促使一些似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发生。有些人有经验和才智,却没有信心和毅力,亦可能贪图安逸,既怕辛苦又怕失败,往往只是看着事情发生或改变。有些人没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才智,当复杂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茫然不知。当然,怎样看待问题亦会大大地影响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只看见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不懂得把问题进行分析和组织,那么在他的脑海里只会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感觉困难重重,甚至觉得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永远也解决不完。如果一个人能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便有机会指出重点并归纳其解决办法,再加上他的执行能力,便可以集合不同的人,有秩序地解决问题。

我在下一章会详细讨论动机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故在这里不作讨论。我相信中国人都想将中国软件产业搞好,但我在网上的《中国软件业失望与希望》一文中看到以下的片段:

国内市场真的很大吗?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和印度不同,中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应当首先关注国内市场。”根据官方的统计,近几年中国软件行业的增长率均超过了30%。

早在2002年,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就达到了1100亿元并首次超过印度,在一次软件业的研讨会上,一位主管官员不无自豪地说:“我觉得中国软件业发展得很好,我们早就超过印度了。”

2004年中国软件业的产值有望达到2200亿元,两年之内就翻了一番。在产值的地区构成中,国内市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近些年一直保持着90%左右的比例,另有10%左右为出口。

但是,近2000亿元的市场真的很大吗?2003年全球软件业的产值为748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了40%,西欧为30%,日本为10%,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2.6%。我们是比印度要大一点,可是又大了多少呢?2000亿元的蛋糕要给1万多家企业、60多万从业人员来切,每家企业又能够切到多少呢?况且,其中的高端部分还要拿出来分给在中国的跨国软件巨头们。

而且,我们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在美国,企业自用的嵌入式软件和系统集成都不算作软件收入。而我们去年的产值中,有大约30%是嵌入式软件,还有30%是系统集成。在嵌入式软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华为等电信设备商为自己的硬件设备开发的自用软件;而在系统集成中,自主开发的软件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如果中国的软件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中国的软件市场很大,又不明白软件产品在世界市场的连带作用(如拥有更大的市场便可以更有效地去分摊固定成本,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愈高则愈有机会成为世界领先标准),虽然他们要把中国软件产业搞好的动机是正确和强烈的,但由于错误的认识,就会大大削弱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由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产生对世界市场(美、欧和日为主)的忽视,目标是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会大大减弱。

4.2 解决问题的精神与逻辑

如果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问我:“我将来可以成为什么人?”我的答案将会是“什么都可以”,因为以后的几十年,他的机会可能很多,他的变化亦可能很大,而我在这个时候可以给他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就算是方向性的讨论,亦可能言之过早。但如果一个已有十年工作经验的软件工程师问我,他什么时候可升职为一个主架构师,我给他的答案将会精确得多,如果我觉得他现在的工作能力并不使他具备成为一个主架构师的资格,我会很详尽地为他解释为什么,因为我给他的答案已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而是要通过我的经验,使他能够逻辑性地理解他的情况及所应做的事,帮助他合理地向前迈进。

我写本书的用意并不只是在精神上鼓励中国在十年内赶超印度、美国的软件制造能力,而是我:(1)看到一个全球软件业的突破口,认为这是一个极罕有的机会及(2)了解国内及国外中国人的能力及缺点,认为如果有适当的配合,便可以把握这个机会,令中国软件业脱颖而出。故我想通过我的经验,用逻辑思维去分析中国如何能在这十年间赶超印度、美国的软件制造能力,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令中国的软件产业向着世界市场迈进。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做困难重重,甚至觉得它难似登天,但我却不以为然。困难当然是有的,有些人因为他们每天上班必须准时,他们也可以告诉你这有一点困难,何况要中国软件成为世界No.1?有些人更视美国管理学及软件科技至高无上,要超越,连想也没想过。我八十年代初在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工作时也是这种感觉——人家高不可攀,自己则太渺小。后来才发现软件发展过于迅速,在理论基础上及实践中,错漏极多;再加上它是社会的实践科技(与人、商业的关系十分紧密),在大部分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由实验室验证出来。斯坦福大学曾有个著名的棉花糖EQ实验,它是用了12至14年的时间,等孩子们长到16至18岁,才可总结出他们在4岁时能抵御即时得到一粒棉花糖的诱惑(因而得到更多棉花糖)和立刻抢夺一粒棉花糖(因而失去得到更多棉花糖的机会)的分别。任何软件管理及工程科技对软件的可维护性都需要相等的时间,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作总结,但现时的主要管理及工程科技理论几乎无一是这样形成的,故出差错甚至大错的机会很多,我们若能看准缺口,找出突破,难似登天的事情也可以解决。

4.3 中国软件最大的问题

一般人可以说,凡是有足够力气把一块平的硬物横跨两岸放稳就是懂得架桥,凡是在大学里取得程序学科合格证的就懂得写软件,故自称懂得架桥或懂得写软件并不是很艰难的事。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会找一个曾在小溪或小河两边放一块木板的人去架一条像旧金山金门桥那么大的桥梁,因为大小不同的桥其困难程度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大、中、小型软件的分别绝对没有那样鲜明。首先,软件的可见性很低,而它的复杂程度不能单纯由它的功能看出来。第二,一个人能写相当于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写的软件的情况是有的,这也鼓励了单打独斗的软件英雄。

在中国的软件产业常见到软件专业人士喜欢单打独斗,但若问他们怎样做五十人或一百人的软件项目,则毫无头绪。其实在美国,喜欢单打独斗写软件的也不乏其人。我记得自己在美国花旗银行工作的时候,有很多商业用家都在大学修过程序编排的科目, 常常写一些程序出来,问题是当程序变大或变复杂时,他们就应付不了。所以在美国的企业,对于小的程序人人都说“自己行”,日日创作,天天更新;大程序还是使用那些已经用了30年,已没人懂得修改的Cobol代码,因为没人有胆量及本事去更新它们。

首先我们要明白,单打独斗的软件人士(无论在中国或美国),十有八九是不懂得架软件大桥的。在美国,单打独斗的人有,但远比中国少,而他们的软件专业知识使他们远比中国的软件英雄更明白什么情况下可以单打独斗,什么时候不可以,什么情况是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不可以。中国现时制造大型软件的能力,确实是比不上印度及美国。中国不懂得架软件大桥,又怎会取得国外的大型外包软件生意呢?

中国的问题:

(一)不懂得架软件大桥

(二)不懂得架软件大桥便拿不到国外大型软件的外包生意

(三)不懂得架软件大桥也妨碍了国内其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

能不能架软件大桥,是与管理软件和智力团队的能力有关的。至于中国其他产业能否有先进的企业信息化,也是与管理软件和智力团队的能力有关的。在开展企业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做好信息化的规划工作,规划工作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划要对业务有充分理解,从而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互相配合,最终才能令企业得到更高的效率。这种规划工作需要智力工作团队--业务专才加技术人才。如果没有一套使智力工作团队人尽其才、使其潜能尽得释放、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的管理模式,轻率地引进信息系统,结果往往是企业业务不能与信息系统的功能相配合,产生一系列预料不到的问题,从而适得其反。 更多:http://www.8manage.cn

其他人在看啥

    《第八个管理第四章-中国真的可以在十年内赶超印度、美国的软件制造能力吗(1)》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