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
泰国,全称泰王国,别称:佛之国、大象之邦,国花睡莲。泰国,于几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但并不是泰族。据史记记载,泰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南部,而于公元十一与十二世纪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国。泰国位于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和马来半岛北部,横跨热带、亚热带,海岸线长达2400公里,占地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泰国南与马来群岛相邻,西北面是缅甸,东北接壤老挝,西南临柬浦寨。
泰国古称“暹罗”。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泰国存在过四个封建王朝,即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曼谷王朝。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1350年当素可泰王朝衰败,乌通王乘机独立,建立大城王朝,从此开创了历时417年的统治。它实行君主制,全国各省均隶属中央封建政权。各省的统治者都由国王任命。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1767年大成王朝被缅甸所灭。郑信以收复河山、匡复暹罗为口号,招兵买马,经过几年的争战,于1776年重新统一了泰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吞武里王朝历时虽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确是泰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那么郑信何许人也,其实他就是个中国人,祖籍广东澄海。父亲郑镛去世后,以财政大臣坡耶为义父,13岁入职宫廷侍卫,后来升为侯王。缅甸军入侵暹逻,攻陷大城王朝首都,国王死亡。郑信高举义旗,借力华侨和泰人,发起反击,击败缅军,建立泰国第三代王朝,时称吞武里大帝。郑信爱民仁德,是泰国最伟大的五位大帝之首。1781年,发生宫廷政变,当时被郑信派去出征柬埔寨大将却克里闻讯后赶回吞武里,趁机处死郑信,然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却克里王朝,成为拉玛一世。之后迁都曼谷,因此,却克里王朝又称曼谷王朝,延续至今,现国王普密蓬是这个王朝的第九世国王。
19世纪泰国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入侵。1851年,拉玛四世蒙库继位,与英、法签贸易协定,允许英、法享有治外法权。与此同时,泰国开始实行改革,拉玛四世还聘请西方顾问帮助实现国家现代化。1868年拉玛五世继位,继续推行改革计划,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对泰国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泰国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不管怎样变化,国王始终是泰国最高统治的象征。泰国几乎一直处于不断更迭的军人政权的控制之下。立宪议会政府的建立,经常是短命的。1938年,銮披汶执政,1939年6月改称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泰国宣布加入轴心国。1945年恢复暹罗国名。1949年5月又改称泰国。
那么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存在于1238年至1438年,首都素可泰,位于泰国曼谷以北427公里处,寓意为“快乐的开始”,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湄南河流域的泰人处于吉蔑人建立的真腊王国的统治之下。13世纪后真腊王国逐渐衰落,泰族部落首领沙罗铁联合周围其他部落,于1238年取得独立,并自立为素可泰王朝第一代国王。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位国王——兰甘杏国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通过改良高棉文字创造了泰国文字,并创造了有名的宋卡洛瓷器。第三代国王兰甘杏统治时期,素可泰王朝达到极盛。其统治势力南达马来半岛的六坤,北至琅勃拉邦,东濒湄公河沿岸,西及缅甸的勃固,成为湄南河中、上游的强国。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它在政治上采取家长式的统治。全国的领袖称为“坤”。坤负有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国内秩序的责任。整个国家被置于军事体制之下,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平时各自务农,战时便应征入伍。坤是最高军事首长,下设千夫长、百夫长等官职。当兰甘杏国王在位时,致力国政,促进外交,提倡艺术。曾二度亲访中国,礼聘中国学者担任顾问,指导农工建设,订立法制,缔造泰文。素可泰王朝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先后12次遣使访问中国。中国的使节亦曾三次访问素可泰王朝。这就是泰国历史上的伟大素可泰王朝。当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亚洲各国这个也是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泰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是,大城王朝,大城王朝,1350年由乌通王所建,建都大城约在今曼谷以北72公里处,意为“不可战胜之城”,华侨称之为“大城府”,统治期间不断扩张领土,与邻国战争频繁。乌通王是华裔商人的后裔。大城王国结合了傣族的军力, 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为一体。大城王朝与其他王朝一样,充分利用处在中国和印度与欧洲方面的连接点上的位置优势,以贸易富国。大城王朝亦是以皇家为中心进行垄断贸易。主要是通过向中国出口大米来增强国力。此外,也通过与日本、琉球等东亚国家、东南亚诸岛、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国家等进行贸易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在此背景下,大城王国一边吸收了当时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边受到了中国、波斯等诸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了独自的辉煌的文化。大城王朝就与中国商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一般,外国人被禁止居住在大城王国的城市,但是只有中国商人是例外,不受此限制。明太祖曾赐“暹罗国王之印”。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地位。大城王朝中期,对兰甘杏创制的泰文字母进行了改革,使其便于书写,称为简体泰文。用纸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贝叶。文学作品除了王朝初期流传下来的乌通王的《饮水誓盟诗》还有《律诗集》宗教长诗《第十世菩萨的诞生》,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为前代所未有,被誉为泰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大城王朝末期,暹罗的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几乎每年都要派船来中国进行朝贡和贸易,有时一年多达数次。清康熙六十一年后,中暹大米贸易兴起,许多华人移居暹罗,在大城形成一个华人居住区。华人对暹罗的商业和航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城王朝曾借助华人的航海技术和人力,积极发展和日本、菲律宾的远航贸易。
第三个王朝是吞武里王朝,它的创立者是华裔二代,中泰混血郑信,香港《东方日报》曾经报道,广东澄海市华富村曾出了一位泰国皇帝,他名叫郑信,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海外当皇帝的华人,是泰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以此为内容的“郑皇帮里”旅游景区建立,沉寂多年的小村落开始热闹起来。史料记载,郑信的父亲郑达后改名郑镛。是澄海市华富村人,年轻时远赴泰国谋生,在泰国生下郑信。郑信年少时被大臣昭坡耶收为义子,13岁入宫成为泰国宫廷侍卫,后任太守。后来缅甸军队大举入侵泰国,郑信率领军民英勇抗敌,立下汗马功劳。
泰王朝沦亡后,郑信又在泰国东部招兵买马击退缅军,并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国家,建立吞武里王朝,于1767年12月被拥为泰王,历史上称郑皇。这是历史上首位在海外当皇帝的华人。
郑信在位15年,因其对国家民族贡献巨大,泰国人民对他十分敬仰。泰族立国共历4个王朝50位皇帝,其中只有5位业绩卓著者被谥为“大帝”,郑信便是其中之一。
明末清初,就有不少闽粤的商人驾船往返于中暹两国进行易货贸易。渐渐地,他们中的一些人便留居在暹罗,一些象郑信父亲那样贫无所依的破产农民也随船前往暹罗谋生。这些早期的华侨与暹罗人民和衷共济,为开发暹罗、保卫暹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郑信手下就有不少华人组成的部队,涌现出一些像宋加洛、陈联那样的著名华人将领。他们为吞武里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郑信即位后许多华人被任命为军队首长、地方官吏,有的则当了政府的承包商。他们获得了处理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在暹罗南部沿海地带,华人的地位尤其显著。这给中国商人的对暹贸易和中国移民的迁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上郑信对华侨实行免征人头税等等优惠政策,所以吞武里王朝期间,出现了中国东南沿海贫民大量移居暹罗的浪潮。特别是郑信祖籍广东潮州地区的移民所占比例最大,他们被称为“皇族华人”。在吞武里对岸的曼谷,当时形成了一个华人聚居区,并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国移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暹罗劳动力紧缺的困难,加快了暹罗经济复苏的步伐,因此,继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曼谷王朝依然继承了郑信对华侨采取的优惠政策,中暹民间贸易继续进行,中国移民源源不断流向暹罗。
但是在佛教上政治上的失误也很大,首先来自于郑信在佛教问题上的失误。暹罗是佛教国家,全国上下大部分人都信佛教。郑信自己也是一个佛教徒,他在位初期为暹罗佛教的重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后期,郑信为严格控制佛教势力,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对北方僧侣的整顿,对众僧进行了一次大清洗。郑信性格变得极为暴躁,偏信多疑,下属动辄被乱加酷刑。而且他还鼓励民间互相告密,将许多被告的中上层人士不加分辨一律抓了起来,使人人自危。
另一危机来自于政治制度上的失误。郑信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大城王朝的老一套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生产力,加速了政权的腐败。郑信为了争夺地区霸权而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不单使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动摇了国本,而且不得不越来越依仗军功贵族们,助长了以却克里为首的军功贵族势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
1780年,柬埔寨发生内乱,郑信扶立的柬王安农被害。安南王阮福映趁机插手,想将柬埔寨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782年,郑信动员了二十万大军,由却克里率领,浩浩荡荡前往讨伐。就在大军抵达前线之时,后方却发生了骚乱和叛变。在柬埔寨与安南军对峙的却克里很快便接获郑信被推翻的政变的消息。他一面急令侄儿素里阿带兵奔赴吞武里控制局势,一面将随军主管后勤的王子昭水囚禁起来,迅速与安南统帅阮有瑞达成停战协议,回兵吞武里。4月6日,却克里回到京城,素里阿已先此到达,打败了皇侄格龙坤,并强迫郑信还俗,关了起来。7日,郑信被以暴乱罪处死,却克里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称“拉玛一世”。“拉玛一世”将首都从吞武里迁到对岸的曼谷,建立起了绵延至今的曼谷王朝。
乾隆五十五年,拉玛一世遣使入贡清朝,为请求敕封,他在文书中自称是郑昭之子“郑华”。
虽然吞武里王朝覆亡,虽然郑信在位的十五年期间犯下了一些错误,但他领导人民驱逐缅甸侵略者,光复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却永远为泰国人民所缅怀。如今泰国保留了许多当年郑信战斗、生活过的历史胜迹和各个时期泰国人民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寺庙。
1950年,泰国政府拨款在吞武里兴建郑王纪念碑。1954年4月17日,纪念碑落成举行庆典,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亲自主持剪彩仪式。纪念碑上耸立着郑王戎装跃马的合金塑像。碑的正面刻着“此碑为纪念郑王大帝和增进他的荣誉而建。他是泰国的好男儿。”1955年,泰国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每年的12月28日为“郑王节”。每逢这一天,泰国政府的代表和各族人民就来到这座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郑王的丰功伟绩。1982年,一条泰国最长的公路桥跨过湄南河兴建完成,它被命名为“达信大帝桥”以示以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在郑信的祖籍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华富里村,流传着郑信的种种传说,人们在他的祖墓边为他修建了一座“郑王衣冠冢”。这座衣冠冢如今修饰一新,它作为中泰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的象征,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个王朝,曼谷王朝。1782年4月6日,吞武里王朝被推翻后,郑信手下却克里加冕为王,封号:拉玛铁菩提,1782—1809年在位。他原名通銮,其父为暹罗贵族,其母则是中国人。拉玛六世追封其为拉玛一世,暹罗人多称一世王,中国史书上称郑华。
一世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皇宫从吞武里移到了曼谷,从而开创了曼谷王朝,亦称却克里王朝。曼谷成了泰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国都,拉玛一世将全国的工匠召集起来,仿照大城的宫殿模式建造了新的皇宫。所需建材除了拆除吞武里炮台和大城城墙外,其余大部分在中国的采购,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皇宫和玉佛寺。为了仿照大城的格局,他又从柬埔寨征募上万名柬埔寨人修建了长达3246米,宽20米、深2.5米的护城河。又从万象等地征募了五千名老挝人修建了城墙和堡垒,这些工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至今日,这些都还保存完好,地处今日的拉塔那古辛岛区域。
一世王极力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树立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国王不仅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家的化身。国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国王颁布,全国的行政事务要以国王的名义进行,国家大事要由国王亲自处理,国王及其家属被奉为神明。他恢复和健全了封建等级制度,王室成员获得了最高爵位和最高行政官阶,从而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曼谷王朝建立后,先后五次击退缅军的入侵,国家获得了统一和安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边界,逐渐恢复了大城盛世时的势力范围,使暹罗重新成为了中南半岛的大国。
在文化上,王朝初期,一世王专门设立了宗教事务厅,把佛教组织及活动纳入王室的管辖。并颁布了7个有关暹罗佛教的法令,对佛教职务级别进行调整,以提高佛教僧侣的道德水平,恢复僧侣的权势和威信。请来数百名高僧,修订和编撰了泰文版的佛教经典著作《三藏经》。并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当时修建的玉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
一世王时期文学可分为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三种,但后者为数不多。诗歌是此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复兴和繁荣曼谷王朝文学,一世王召集全国僧、俗文人开会,请他们歌颂新王朝,整理佚失的文学名著。他本人也亲自动手创作,著有《抗缅疆场长歌》,同时代的诗人乃拉里写的《里拉里诺》,也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在达信大帝收集编撰的基础上,一世王派人收集整理完善了史诗《拉玛坚》。另一位重要的作家是一世王时期负责对外贸易的披耶哄,他撰写了很多诗歌,代表作是《皇冠宝石诗》,还开创了用散文体写作的先河,他撰写的历史小说《英主》,为一世王所重视。他还在一世王的授意下,翻译了我国小说《三国演义》,使其在暹罗广泛流传。
早在吞武里时期,就开始了编年史的编写。1795年,一世王召集文人学者开会,商讨继续编写暹罗编年史的工作。这部编年现在由泰国艺术厅保存,共有手抄本22册,它记述了由泰人立国到吞武里王朝灭亡的历史。
一世王十分重视法典的修改和制定。1804年,他下令整理法典,他命令把王宫法庭保存的法律文本与地方法庭的文本及其它副本相对比,发现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于是,他指派四名大臣、三名法官、四名法学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整理大城王朝遗留下来的法典。最后汇集成一本完整的法典,抄写三份,一份存王宫,一份存大理院议事厅,一份存曼谷法庭。在法典上盖有内务部的象头印,军务部的狮头印,财政部的莲花印,这就是有名的《三印法典》。
一世王王妃众多,王后虽然是他承认的结发妻子,但一生都未被他正式册封过王后,这完全是因为他最宠爱的万妃。万妃老家老挝,传言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善于化妆,常常打扮的十分美艳。她十分得一世王的宠爱,王后之子拉玛二世与表妹奔洛公主,发生了两性关系,导致奔洛公主怀孕了。此事谁都不敢和一世王说,只有万妃有这个胆子替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遗憾的是万妃没有为一世王生下一男半女,不然也许得到册封的王后就是她了。在帕彻杜蓬寺的大殿佛像背后,摆放着一对金童玉女的石雕像,并刻有诗文“……坤神望得子嗣……”“坤神”为万妃的一个绰号,即老虎的意思。传说她喜欢骂人和吓唬小王子们,小王子们于是称其为“坤神”。暹罗习俗,称呼比自己上等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用其绰号代替其名。也因为她一世王与王后感情破裂,终生都未册封这个结发妻子,直到她的儿子登基,才正式册封她为颂德皇太后。1809年9月7号拉玛一世驾崩。王子继位,是为拉玛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