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暮未暮”的恋歌
单位组织读书会,报名参加。本意只是因为喜欢读书,但并不知读书会的真正用义。
第一次的开班仪式,我因在国外而没有参加。第一次的小组会议,我才明白这此读书会是“读”书会,是要发出声音来读的书会,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看书会。
本月18日组织的读书会活动。老师给我们讲解为什么要读出声音,为什么要从国学经典读起。因为经典是经过时间锤炼而成,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传承的。而要将这些经典牢记于心,得须用旧时私塾曾用的方法——素读。“素读”,是我此次活动明白的一个新概念。
由此,我也在网上搜有关“素读”。“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她说“素读”的特点: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其指导思想:先厚积,先输入,后薄发,后输出。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由此可见,“记”是第一位的。世界上许多诺贝尔获得者,小时都是进行过“素读”训练的。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素读”,非吟、非诵。是放声提读明意,节奏明快,读似与人说话和交流,是直明理意一读法。
老师从《古文观止》里选《师说》篇和《论语》前两篇给我们讲解如何运用“素读”读书。老师说读书要注重文理、文意、文气三个方面,文理即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意即为文句所表达的意思,文气即为文句所表达的气势。读,即为把文的气势要读出来。我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到了字词在节奏明快的律动中跳跃,体会到文章强烈的质感。那种张放自如、启明理义的转承起伏让我第一次感知什么是“素读”,也对这种读书方法产生了兴趣。
课后,我按老师教的方法读《师说》,从“素读”中的抑扬顿挫、转合启承中自然领会其中的道理、含义。我慢慢揣摩、细细品味,从欣赏中体会,从体会中欣赏……还真如老师所言,肌肉记忆的好处,我读几遍后用手机将其录下,没想到,等我再播放录音,我竟能与之一起将其背出。难怪现在要提倡从孩子抓起,“素读”国学,让孩子从“素读”中积累国学,堆栈知识。这就如同先在“千百度”积累,再等待后面的“灯火阑珊”。这样就可以更好让经典传承,弘扬国学。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这一次读书活动,我真的感觉到“素读”的好处,因为我能在一遍遍的“素读”中加深理解、发挥想象、沉淀凝香。在“素读”中享受释意的快乐。并且“素读”还能兴奋大脑,锻练口唇肌,调整气息。对于我这个“将暮未暮”的人来说,还可以将人生阅历所带来的生命体验融于“素读”中。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反复“素读”,让这些源头的活水漫漫滋润于肺腑,浸润于血脉,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达到调节身理,愉悦身心之目的。坚持“素读”,必会日见其不凡。这样想来,也对旧时读私塾的童子,积三年之功,便可出口成章、挥墨成文而不足为怪了。如同太级一样,只要坚持,就会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
呵呵,这一种让老师热情洋溢的讲、学生热血沸腾的“素读”,无疑是一首“将暮未暮”的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