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星:公平度是衡量执政党优劣的重要标尺
8月3日,人民网刊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值此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还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因而,仅仅达成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数量目标并不意味着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明显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小康。这种全体人民的享有公平性可从历史追溯,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尽可能地把蛋糕做大的前提下必须把握好分配的公平度才能让执政党的地位坚如磐石。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整体上跑赢了GDP,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双双下降;就业保持稳定和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持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偏远农村、城市边缘、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穷生活还是真实存在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只有补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只有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都享有更多获得感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是强调 “小康”,是对发展水平的要求;二是强调“全面”,是指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党中央清醒的认识到了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党中央从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从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均等化、完善发展的基础设施等环节入手,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古至今,华夏民族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形势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平均意识都深刻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思想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清醒的认识到了公平性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的重要性,在执政过程中,从战略上和实际操作中都充分体现了公平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秘密。(文/ 兆 星)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803/c1001-2860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