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农村风俗恶化的毒瘤
刚刚进入一个朋友的空间看其相册,相册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场景可能要数打麻将了。
朋友是农村的,我也是农村的,我们都从一个落后的年代走过来,看到农村这些年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心里头有些欣慰与高兴。
可看着相册中这些场景,加之联系到前几次回家所看到的:周围邻里,一日三顿过后,就开始走上牌桌,从早上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晚上,从晚上打到凌晨,更有甚者,从凌晨打到次日清晨,乐此不彼......这可乐坏了那些开麻将馆的老板,他们只需要在家里开个麻将馆,包吃包台子费,每天尽坐收其成。
这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增收渠道拓宽了、收入增加了,从06年开始,农村全面免征了农业税,07年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政策,08年农村又全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得农民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减轻了,压力也渐渐少了,口袋也渐渐鼓起来了。
老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了压力,大部分农村人开始学会享乐、不思进取,以酒为乐、以牌为友,纯然、朴实、勤劳的工作作风正在日渐衰落,大有取代传统农村精神的态势。
现在的农村,下至几岁小孩子(只要能看懂牌上的数或者字),上至八九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全民皆兵、普及打牌”。如果谁家里人不打牌或者说不会打牌,就很可能被看成是异类、不合大体、不随大流!春节、清明、端午等等这些节假日,婚、丧、嫁、娶等等这些“红白喜事”,如果没有牌桌相伴,在家里是留不住的客人的。你家可以不开牌桌,但客人可能去你邻居家“举杯邀牌友,对影成三人”,眨眼功夫,就是一桌......而且,牌桌上都还不打小的,什么2、4、6、8元这是最小的起点数,一般很多打牌的人都闲这规格太小,加上“围鸟”5块(牌桌术语),一场麻将下来,基本上都是一、二十元块进、出口袋。更有甚者,打得不过瘾是吧,最小起点定为:100、200、300、400元,加上“围鸟”,一场牌下来,随随便便就输掉1000元,好像那些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不是钱、是纸来的!其实,看他(她)们这些打牌的人,在外辛苦打工一天超过100元工资的也并不是多见,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大手大脚的把自己的血汗钱扔到这牌桌上呢?
俗话说“大人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大人的镜子”,长辈如果打牌,小辈也很可能会去打牌,打牌的长辈去教训打牌的小辈,小辈可能会反驳: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啦,真是的,自己做不好,有什么资格来管我。一句话,把长辈堵得死死的,气得你吐血,叫你半天也说不出话一句话来......
记得上次回家,听邻居说了一个又好笑又沉痛的话题:某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从早上八点多上牌桌,到下午二点多,可能由于手气不好还是什么其它的原因吧,在牌桌上没有胡一盘牌。手头上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越打越想把那些输了的钱赢回来,最终等了几盘后,一手胡“双龙小七对”好牌被她抓到手上了,如果要是谁放炮,她整天输的钱就可以全赢回来了。更可喜的是,轮到她抓牌时,自己却抓到了这个“双龙小七对”的听牌,也就是说老太太自摸了这手好牌,没想到老太太看到自己抓的这个自摸牌后,兴奋不已,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最后向后一倒,一命呜呼!!!
在以前,农村还没免征农业税,没有种粮补贴政策,自家孩子读九年义务教育还要交学费,当时农村打牌的人很少,大家都整天在为自己的家庭、孩子们奔波、劳碌,没有那份闲心去想这些成天赌博的事,甚至于自己身边偶尔有一、两个“赌徒”,大家还都不屑,骂其不思进取、没有出息。现在不同了,“几粒老鼠屎捣乱一锅粥”,大环境变了,世风日下,大家都开始走向“赌徒”之路,如此下去,农村纯朴的民风将不复存在.....
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民风日下的阶段里,政府的政策在其中也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政府的大多数政策是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这没有错,而错就错在有些政策用到了不适宜的地方,比如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你说这个政策在当今农村,有这个必要吗?
当年,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没有下到农村之前,农民是多么的贫困、农村是多么的落后,农民的孩子不照样交钱读书上学?不照样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收入多了,能想到农村、想到农民,这是好事。可是,当政府要实施一项惠农政策前,你是否又想到了这个政策本身对农村风气、农民行为的导向作用呢?
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征学费这个政策提个假设性意见:如果政府把义务教育阶段免征学费的这项财政支出,用于农村孩子作为高中或者大学教育的全免学费支出,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继续由农民自己承担孩子教育的所有支出,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
我个人猜想:
首先,对于农民来说,义务教育阶段不免学费,农民肩上压力会明显增加。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作为国家的一项义务教育政策,加之现在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农民会辛勤努力为孩子的教育投资,这样一来,农民手头就没有大量空余资金,闲暇时间也就少了,花在牌桌上的时间、精力也会相应减少。
第二,有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美满、农民心性的平和谦逊。现在一些“赌徒”一上牌桌,就是一整天不理家务、不做事情,下了牌桌累得打不起一点精神,输了钱心里还不痛快,家里人抱怨他(她)两句,还和家人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心性完全变了,人格扭曲严重。如果少上牌桌或者不上牌桌,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会从迷离中找到农村以前那种纯真、朴实的快乐,他们可能会学习珍惜当前的生活、眼前的人,他们可能会找到一种更有休闲情趣的生活方式。
第三,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改支援农村孩子的高中和大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高中生、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数量。从全国农村和城镇人口比重来看,大约65%:35%,而现在我们再来看近年一个全国大学生城乡比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大比重人数的是农村,大比值教育水平的却是城市。农村的孩子,难道说天生就该承担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方式吗?——自己父母是农民,自己还要一直延续这种角色下去吗?政府不用更多额外的政策和财政支出,只需要调整目前的财政支出时机和方向,就能提升整个农村风气,提高农民孩子整体教育水平,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国家常提:教育之事“立在当代,功在千秋”,如何立在当代,怎样功在千秋?不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吗?当代教育水平要提升,仅仅依靠城市教育水平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有近八亿农民啊,他们的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不通过教育来提升,如何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如何来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何来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与长远发展?最终又如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中国要发展,关键在农村。 农村社会的这种习气不除,农民自身的这个毒瘤不治,迟早会惑乱农民的心智、败坏整个农村的风气,最终可能会不利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如何根除这些由政府规定、政策等派生出来的农村社会问题,恐怕是需要我们的“为政者”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