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与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百年孤独》一书作者简介中如上述说。
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可见一斑。远古时期,在以书面语言创作为标志的作家文学出现以前,文学的形式只有群体性的口头创作即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以其口头转述及群体性的传承之显著特点,得以广泛传播;并且,在口头转述中,诸代演变,最终,常常被后世作家们以文字的固定形式一一记录,即为作家文学。显然,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来说,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即便在作家文学形成,发展并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也在源源不断的从民间文学中获取营养。正是由于民间文学的哺育,才造就了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的蓬勃之势。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典型形象的素材。
3. 三、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4. 四、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常借鉴民间口语。
本篇将主要从第一二两个方面浅谈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这位拉丁美洲的文学巨匠,呕心沥血,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历时一年半,终于完成了这部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巨著。最终凭借此书,也使其登上了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舞台之上。该书中,作者对于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引用也是相当精彩的。其中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 圣经 》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如写普罗登肖的鬼魂日夜纠缠布恩地亚一家,便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让仇人安宁的说法;有关飞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丝抓住床单升天的描写是阿拉伯神话《 天方夜谭 》的引伸;而马贡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及诺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间传说往往带有迷信色彩,作家在采用这些民间传说时,有时把它们作为现实来描写;如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歌,击败了对手”;阿玛兰塔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等等。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脱离了生活都注定会是虚无缥缈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并理想于生活的精神食粮。《百年孤独》中,作者通过相当部分的笔墨讲述了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至上世纪末的几十年间,哥伦比亚动荡在几十场内战的硝烟中、炮火弥漫下的景象,并借助主人翁传奇的人生描绘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盲从和愚昧,政客的虚伪以及统治者的残忍等等。而这其中不少史料都是作者从民间文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并且马尔克斯的一生,也是在这种战乱纷飞的时局中度过的。
当然不只是《百年孤独》,在其他书籍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平凡的世界》中,主人翁学生时代的艰苦生活,从学校走出后的迷茫与困惑以及此后坎坷的命运,连同矿井下的生活让我至今仍历历在目,不由感叹,这与我等人生是何其相似啊?我不知道路遥是否切实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但至少,他一定曾与这样的生活擦肩而过。余华在听到那首名为《老黑奴》的美国民歌后,感叹歌中老黑奴凄苦的一生,以及他依然能够微笑着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才有了后来的《活着》;鲁迅的诸多作品中常常引用幼年时听到的长辈们曾经讲述的故事来刻画、反讽现实的生活;姜戎如果不是曾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体验并耳濡目染了十几年的草原生活,相信决也无法将这部气势磅礴的《狼图腾》呈现在我们面前;上世纪俄罗斯的那些短篇家们,如果没有执政人的压迫,决也无法高产到如此地步;海明威也是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怀着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才有了《流动的盛筵》。
总之,只有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才能够拥有足够的创作灵感,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与民间传说,人生履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作家们通过自身生活的丰富,通过对民间文学的再创造,对其文学体裁及艺术手法的再雕琢,终将一部部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呈现在大众面前,才得以让我们的精神不再匮乏,灵魂得到慰藉,人生终不再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