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远眺的树
人生,大多都是在无数次的‘洗脑’中成长起来的……
多年以前,我想我的同龄人都酷爱一样东西,那就是电视剧,那时候的电视剧,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古装片和警匪片,于是,我们总爱想入非非,把里面的高手,大侠,帅哥换成自己,因为,他们总会很幸运,不仅身边的美女如云,而且功夫了得,即便是死了,编剧或导演总会让他起死回生,并一直活到最后,所以,为了忘记班主任蜡黄的脸,总是把自己完全投入戏中,做着不合实际的梦。
于是,这种观念在我们的大脑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将来都会很幸运,现实永远都会这么美好……
我们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一直带着这种观念……
可是后来,就感觉不一样了,生活让我们屡错屡败,把我们整的晕头转向,我们想往西的时候,有人硬说是往东,我们想自己单干的时候,有人却要找自己配合,一时间,光‘洗脑’就是件难事,要是帮助别人‘洗脑’,那就难上加难了。
后来,就稀里糊涂的上了大学……
我开始知道有个曾经红灯高挂的韩寒,因为文章写得好就出了名,被冠为最‘叛逆’的作家,博客点击率一天就几十万,后来进了他的博客一看,真正评论的不多,大部分是占沙发的,好像正应了那句话,写文章的越来越多了,看文章的越来越少了。
好几年了,我觉得较为有影响力的还是孤独的韩寒,我渴望看到更多的所谓的‘叛逆’的作家出来,渴望看到更多‘叛逆’的文章……后来,我最喜爱的余秋雨老先生被请出了上海……
欧美的文化一时间也被引入了我的世界,它的广阔,它的浪漫,它的随和,跟我们的《再别康桥》相比,还要美妙紧凑得多,尤其诗歌小说,让人对其构思情节的百折千回跌宕起伏拍案叫绝,对人性的阐述也十分到位,就这样,我开始扎入了对欧洲文学的研究。
但是,好的东西往往带有一点斑迹,有些电影里往往会出现一点我们接受不了的镜头,这种镜头如同我们的家常便饭一样,等到彻底的了解了他们的文化,就觉得不足为奇了。
后来,再有这样的镜头,我们就称之为‘艺术’。
艺术,是具有观赏性的,是爱的体现,这一点,要比我们开放的多,很快,更多的人开始欣赏那种新潮,把以前的陈旧观念冲的散开了……
对于理性的人,我们对于这种发展过后体制健全的自由论乃至所谓的人权,是深思的,不可即而触之的,而那些照搬不误,丧失理性的人,根本就不懂得量身定做,对于他们,接受这样的洗脑,是很危险很危险的……(苏联解体、伊拉克战争就是例子)
但是,这种文化争夺战却早已展开,并且正在吞噬着我们的文化,诱引着我们接受他们的理念。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理性的对善恶作出判断,那我们的人类就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了,如果有一天,我们还是对那些只耍嘴皮功夫而不付诸实施的政客容忍或艺人无节制的追捧,那我们就在停滞不前或者倒退。
这是一个经济时代,而不是一个幻想时代,也不是一个你向别人示好人家就会对你好的时代,以前原以为很正确的理论,经过一次次洗脑之后,就可以进行推翻了,但有一个理论在经济时代却一直很正确——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防范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汲取经验……
以前以为,拍一部电影是一件很吃力的事,但自从看了西方的电影之后才知道,一次登山,一个酒吧,一座废弃的小屋,人家总能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而我们拍出来的,要么老套,要么枯燥,是投入的资金太少?还是主演不够出名?都不是!我们可以请到亚洲最豪华的明星阵容,一个首映礼可以抵得上人家全部的电影拍摄开销!
差在哪里?没有‘洗脑’!
看了欧美爱情电影《怦然心动》就知道,纯小成本电影,却把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感人至深,着实敬佩。
我们的确很幸运,没有降生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
拉登死了,死在了经济时代,而不是幻想时代。
对于他,全球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对于我们,好像离得很远,但对于美国,那是相当的痛恨,暂不论他的威胁性,而对于他的洗脑行为,我是很佩服的,能够把手下培养成一支无可畏惧、丧失人性的机械杀手团队,足以证明他的洗脑行动洗的有多么干净!
这不仅仅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女子缠小脚问题,竟沿袭了那么多年,而不会出来反抗,或许很大意义上讲,她们觉得那样也挺好,不用出去走很远的路,只需呆在家里,安逸的久了,就泰然处之,最后是一味地服从。
但是,美国人却总是那么不愿意接受现实,1955年12月的一天,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42岁的黑人女裁缝罗萨·帕克斯乘公共汽车回家。根据美国内战后实施的法律,当时整个南部地区在公共汽车、饭店等公共场合仍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在公汽上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一名白人男子上车后,司机命令坐着的黑人乘客让位。其他的黑人乘客都站了起来,只有帕克斯没有动。司机恼羞成怒,找来了警察,帕克斯遭到逮捕。获得保释后,她与黑人朋友E·尼克松一起,发动黑人乘客抵制公交车,抗议当地的种族隔离制度。这场民权运动很快如火如荼,震撼全国。1956年11月,美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蒙哥马利的种族隔离法违宪,著名的黑人民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因此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帕克斯这名勇敢的女性也被永远载入美国民权运动史册。如果,他们永远不不反抗,或许,今天的黑人,还是生活在社会的低层,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以前的乞讨,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而走的捷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手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意义早已不尽相同了,或许在我们没洗脑之前,大部分人会很鄙视,会带着嘲笑的眼光,但是,突然有一天觉得,乞丐和尊严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如果他今天能够乞讨的多,那他就特别能干.......
这些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个世界,不是考上了清华才会有饭吃;也不是进入了北大才会当华侨;更不是流落街头就找不到爱人;爱不爱国与是否受到好的教育无关;一所学校培养出了几个政客而不是科学家,那就不能说明它是一所好大学;笨鸟未必先飞,聪明的鸟可以先飞;一个将军对战争可谓是轻车熟路,但对于为人处事未必是高能儿,这些,善良的人一直在驻足聆听,黯然落泪。
种下一棵梧桐树吧,免得半城烟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