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内力时代的江湖:战略与武术(2)
五、内力:另一条传承之路
还是从历史进程开始推演吧!北宋《天龙》时期,是内力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的高手们融合了印度、波斯、东南亚、本土、本土异域(星宿)等,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体系,甚至出现了像天山童姥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这样的名字长练法也不简单的功夫。到了南宋,虽然经历了战争,但武术传承下来的还是很多,其中一些也要归咎于门派领导人经营不善,比如逍遥派的虚竹先生,在他的努力经营下,《笑》中出现了吸星大法这样的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的杂合体。但纵观南宋江湖:东邪依旧掌握着很多东部乃至东南亚的功夫、欧阳锋使用着西域武术、洪七公和王重阳发扬着本土武术精髓、金轮法王不失时机的加入、杨过更是带来了失传依旧的武学,他们都极大的繁荣了南宋武术的发展。
元末明初时期,经过重大的社会变革和蒙古人的冷血统治后,像南北宋的本土招牌武学降龙十八掌,已经走向末路,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南宋时期丐帮已经走向政治前台,成为抗元正规军,所以元政府登台后会残酷的扫荡丐帮,是常理之中的事。而一阳指作为大理段家的皇家武学种类,在大理灭国之后注定成为殉葬品,至于东邪,像他那种才智的世界上有几个呢?除非像无崖子的徒弟苏星河一样,找好几个人来分别集成一门技术还可能行得通,不过很明显,黄药师不是个好相处的人。不过以上原因也促成了《倚》中本土武学的发展,出现了“太极功、七伤拳”等的发展,明教更是在多年的创业道路上,集中了不少优秀人才,比如长跑健将韦一笑等人,也进一步促成了本土武学的多样性。张无忌带来的圣火令武功,其意义也等同于杨过绝学的引入。
六、内力的重要性
在《笑》中我们发现,内力在江湖上的各种传承之路,好像已经阻断了很久。除了任我行先生使用的吸星大法(还是个不纯净的杂合体),还能拿得出手外,其他如紫霞功之类的,仅仅是提了一下或者偶尔发挥,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神奇之处,更是引发了“剑招和内力到底孰重孰轻?”的讨论。
先来说说我的观点:“两者都重要。”这么说并不是我在和稀泥,我们来看看金庸武侠史上,内力被弱化的风水岭事件:华山剑宗气宗之争。
环山剑宗气宗之争,起源于《葵花宝典》,华山派也因为这件事陷入过渡的内耗中,最终走向家长管理的经营模式。华山两宗之争的最后结果是:两败俱伤,剑宗后人出走华山,在外秘密建立过渡政府以图反攻,气宗后人坐阵华山主持中央日常事务。其实,只要看看他们两败俱伤的结果,就可以印证我的观点。华山两宗之争,其实是华山派正统之争而已,不存在纯武学上的争议。但由于另一件事的突然爆发,给了两宗之争由一个解读方式。
这个突然爆发的也是一本秘笈,它的名字叫《辟邪剑法》,在我看来,《辟邪剑法》是《葵花宝典》的不完整盗版书籍(真不幸,第一张自宫篇被保留了下来)。辟邪剑法的出现,让有志于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实际上,整部《笑》可以看做是围绕此剑法展开的。辟邪剑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像是个现在流行的“21天精通**”,很明显,它是一个很好的速成大发,从后来令狐冲对阵林平之一役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快,非常的快。之后五岳并派的江湖大事,让辟邪剑法的在江湖上的烫手程度突然加速,岳不群想用此书在短时间内提升武术技能,以图击败五岳盟主热门人物左冷禅,林平之更是对辟邪剑法有继承权,并且他也需要这本书来为自己的父母报仇。
但仅仅以这件事来说明剑招比内力更重要,是非常可笑的,谁说他们如果拿到《九阳神功》不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呢?还有,关于在东方不败内力如果的讨论上,个人认为,仅仅从名字上看《葵花宝典》名字看,它应该是包含大量内功修炼的,东方不败仅仅通过操作一根绣花针杀人,和极快的身形移动上也可以说明,我之所以说是大量内功修炼,是因为他甚至要靠药物催动来练习(东方不败是炼丹吃药的),类似《射雕》中那个养蛇的老头。
七、内力的重要性(补论)
有一件事被作为招式比内力重要的证据:华山派长征的路上,被江湖黑帮组织伏击,在几乎全军覆灭的之时,内力全失的令狐冲的突然发难,用精妙的剑法击退了敌人,大家看到的是令狐冲在内力全失的情况下,仍然比华山掌门岳不群更据攻击力,而岳先生恰好是气宗后人。暂不论内力全失之后,人会不会死,就让我这个没有内力也苟且偷生了20多年的人,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就这件事而言,我的解释确实不好意思说出口,个人理解是它只不过是为了剧情发展而提供的。就像《倚》中张无忌的武功已经可以于《射》中的五绝相媲美,却被九阴白骨爪打的束手无策。又像将东方不败刻意刻画成如《天》中扫地僧一样的神级选手,最后只能靠杨莲亭分心来将其击败。还像为了能让风清扬先生教授令狐冲独孤九剑,而让具有一定江湖经验的风先生被一个风尘女子骗婚,从而避开华山两宗火拼一样。听了我这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解释,可能不少朋友要抓狂了,不如反方向来说说。
如果说相比剑法内力不重要,甚至没有内力有精妙剑法也可以的话,那么第一个要哭的不是华山剑宗,而是任我行先生了,他的化功大法已经成了无用武之地的技能,反正人家又不怕你失去内力,你化你的他打他的,本来就不重要,你爱化谁化谁,可见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同样的,当武功练到一定的程度,高手可以用树枝击败兵器的敌人,很明显这也是内力在起作用,不然,很多门派就不用花钱买剑而该多种树才对。大家好像都相信一句话:“无招胜有招。”好好看看这5个字,你还认为内力不重要吗?
八、内力没落之前的代表人物
金庸武侠史上,内力没落前的最后一名代表人物是袁承志,不过他的代表性更像是象征性的,因为其本身的政治意义远大于武术上的意义,加之国家又在国破家亡的存亡之秋上,所以让我们始终都看不到他在武侠史上的精彩演出,更加让人沮丧的是,袁公子在政治上甚至没有发挥倚天剑屠龙刀的作用,完全感受不到他作为一个英雄之子的榜样力量。这些可能与他小时候长期身处与世隔绝的环境有关,他闯荡的江湖的所有过程处处都彰显着无可是从的茫然,怎么看他都那么纠结。
而在内力传承之路上,有一个人的表现则远超于袁公子,他同样是内力没落前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叫岳不群。岳先生之所以主张内力不仅仅与他是气宗后人有关,看他对令狐冲在内功修为上的种种教诲,和其自身的武功实力来看,他只是不得要领而已,你可以说他天分不够或者机遇不好,但你不能说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仅仅因为他的坚持。我们看到岳不群先生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主张内力,很多人都说他放着精妙的华山剑法不练,却去练什么紫霞功,误人子弟,从而也引出对他本人的人身攻击。这些是非常可笑的,就好像有个人在单位兢兢业业的工作,他只是将自己的价值付诸于工作实践中,但只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晋升,所以很多人就推己度人,说他肯定在某些方面有重大问题。
记得有一篇文章里说,岳不群先生虽然被人称为伪君子,但实际上他除了暗杀了两名女性佛教领袖外,并不对别人构成危害,而那次暗杀也不符合他的目标,因为在后来五岳并派的选举中,她们一定会选岳先生而不是另一个人。同时,我们看到的岳不群不仅仅是个主张内力的帮派领袖,还在热衷于武林事务,虽然他并没有什么的政治手段和理想,在五岳并派的整个事件中,除了他敢于一人之力挑战左冷禅的既定秩序外,再没有人任何一个人敢于站出来,顶多也不过是在小角落里埋怨而已。
衡山派:莫大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二泉音乐表演家,可他不像自己的师弟在这方面有造诣,也不像个看开了很多的事的世外高人,只是纠结在很多厉害算计里。泰山派:这个以持长剑宽剑为兵器的帮派,其表现一点都不大气,充斥着好像无法化解的内部矛盾。恒山派:她们是五岳并派中左冷禅先生的最大阻力,是岳先生江湖事务主张的支持者。整个五岳剑派里只有华山派的岳先生敢于长征,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主张。
九、华山两宗之争的实质
在《笑》中我们看到内力的作用已经不大,其中自然不乏几件事:两宋时期的常年战争、蒙古的冷血统治、元末的战争、明政府建立后对明教的大力打击,期间导致了很多高手的非正常死亡(如:萧峰),还有一些武术典籍的流逝(如:一阳指)。在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武林中的权力真空非常大,因为一个帮派不仅仅是在一个山头,比如:《倚》中的少林寺就有镖局这样的附属势力,《笑》中魔教也有像蓝凤凰这样的附属势力。如此以来,很多帮派急需组织和培训一批高手,如果要从内功开始练起,则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也就只能借助一些速成之法,我们可以看到,华山派的思过崖山洞里只有五岳剑派前辈留下的剑法,但基本上没有武功心法什么的,他们宁可画画也不愿写字,可见当时的江湖势力争夺的激烈程度。
华山两宗之争发生的时间应该在明政府建立不久,因为在这之后内功的作用已经得不到体现,更提不到以此作为斗争的借口,而当时,华山应该还是比较厉害的帮派,在巨大内耗之后还能位列五岳同盟,那时各大门派应该都已经认识到,加紧权力争夺步伐的必要性,华山内部也应该会有一场讨论:是提高自身实力还是加速对外扩张?前者是气宗的主张,后者是剑宗的主张,而引出“主张内力修炼为主,还是剑招修炼为主”就成了两宗斗争的借口。现在又有一个问题“难道非要一场大火拼来解决问题?”答案是:是。因为其中牵涉着另一个原则性问题,就是谁才是华山正统?一个门派如果不确立正统的话,将来是不会有大的发展,比如《天》中的逍遥派,估计在虚竹先生去逝不久后,逍遥派就立马解散了,看看《笑》中任我行使用的吸星大法,就可以确定他连星宿系的武功都没有从逍遥派正统中清除。
所以路线之争、正统之争已成了华山派火拼的伏笔,最后武力解决是必然的事情。个人估计,华山派早期应该像是明教那样有点共和色彩的帮派,所以华山之后的火拼才会变得异常惨烈,而早期的共和色彩也是我之所以说华山应该在火拼前很强的原因,火拼后的华山被迫转向家族君主制,导致了令狐冲这样的人不能更自由的发展,很多有潜力的人被家长式制度压制,从而也发生了华山派差点被江湖黑帮灭掉的尴尬一幕。
十、内力江湖的最后格局
江湖在内力没落的前夜,出现的是精神上的集体没落,首先表现为江湖人对江湖事务的漠不关心,他们可以为闯王宝藏制造无数杀戮,也可以为一个官方授权的天下第一互相残杀,但对江湖上的正义、道义等置若罔闻,而对这些问题还有热衷的人,不是个人行侠,就是一个组织为了某种目的而施展的手段,但他们最终都在没落的大流中被无情冲走。
在《鹿》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一个有江湖气的帮派,丐帮已经全员申请加入天地会,而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帮天地会,则更像是台湾设置在大陆的间谍机构,那么天地会的帮主呢?他完全陷入台湾郑家夺嫡斗争的泥潭之中,而天地会高层中似乎也没有其他像样的人物出现,一个吴六奇还被江湖人士归式夫妇杀了。如果你要说韦小宝的工作做的还算不错,那么我要说的是,韦小宝算不上正儿八经江湖人士,他更多的时候更像是一个双面碟,在康熙和陈近南之间左右摇摆,这不仅仅是因为陈陷入夺嫡泥潭斗争中,没有及时对韦小宝的思想动态做了解,也没有对他的作用更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以韦小宝本人的性格只想在两人之间找平衡,拖一天算一天,他不可能帮助天地会去争夺小玄子的江山,就像他不可能帮助康熙去铲除天地会一样,最后他果不其然的跑了。
《鹿》中还有一个海外帮派,它就是洪安通执掌的神龙教,这个远离大陆的帮派,更像是一个针对大清公民的恐怖组织,专门做一些拐带儿童的事情,看看其帮会规模和组织行事原则,我们也可以对它的经费问题提出质疑,显然神龙教根本就不是个东西,单看神龙教中央所在,也可以知道他们毫不关心中原武林事务。其实,只从一个“杀龟大会”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原武林早已失去对武林的兴趣,只是妄自做着复明的大国美梦。如果他们知道,明实际上并不是被清所灭,“闯王入京,崇祯败走。”他们要“复”的明早都消失了,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感觉。
江湖在《碧》中的袁承志,也就是金庸武侠史上内力的最后代表人物,远走海外之后,那个由英雄和道义支撑的江湖和明一样已经消亡,后来“为人不识陈近南,便是英雄也枉然”的口号,只是一个台湾间谍系统头子,一个政治家精心维护出来的个人品牌,和早期的萧峰、郭靖相去甚远。江湖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江湖,有没有内力甚至精妙的剑招都已经不重要,在整个江湖自我放逐之后,也只能由韦小宝这样的人物,来完成对它最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