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亲情散文 >孝悌

孝悌

2014-06-21 22:02 作者:孟冬 阅读量:444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还是先写下今天的见闻。中午有个中年男子带着他的父母来店里吃饭,点了三份黄焖鸡,三中不同程度的辣味。他的父亲身体抱恙吃不得辣的,母亲要求放一点儿辣椒,自己则是中辣。三份菜上毕,我给他们盛好饭,他们一家子开始今天六一节的午餐。期间有一个小小的细节,父亲碗里 的饭没有了,儿子起身端着他的碗,径步向我询问:“饭在哪里?”我五指并拢指着,他盛好饭,双手奉至父亲桌前。这一幕,店家看到了,我看到了,其他人不知有没有在意。

给父亲盛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孝”,守孝悌之义。给父亲盛饭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是承载着作为儿子对父亲的孝。我并没有把它夸大。

店家对他十五岁的儿子说,“你看人家四十多岁人了还给他的爸爸盛饭,你给我盛过不”。店家的儿子听得不耐烦,顶了几句红着脸走出店外。我的脸也被刷红。

我小时候给父亲盛饭有点不情愿,认为这是他在家的威严;我读高中的时候,放月假回家,父亲亲自下厨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父亲一般先喝酒,喝完会把空碗放到一旁,用手指指示意添饭,我很自觉的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盛饭;后来我们长大了,难得一回,难得一聚,一家人吃饭,父亲要添饭把碗挪向母亲那边,我心里感觉有点惴惴不安,一紧,直接拿过母亲前旁的碗,毕恭毕敬的盛好一碗饭。

我心里的不安是什么?小时候是不懂为什么硬要自己给父亲盛饭;读了高中自认为是读了很多书应该知道怎样孝敬父母,给父母盛饭是个小细节;到了现在,二十岁的人了,父母老去,不在身旁,这种给父母盛饭的机会是难得难求。

端午节的前一天是母亲的生日。恰好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母亲过了一回儿童节。我远在柳城恐难归,大哥因事还在长沙,这个生日又是父亲陪母亲过。这是第三回了,也就是说有三年是这样子过了。

母亲在电话里面安慰着我,节假日难回,交通不便,不用回来,生日年年都有。生日是年年有,作为儿子的能陪母亲庆生的机会也就少了一个,歉疚也就更深了。而想到以往陪母亲过生日,有几幕此生难忘。

二零零八年中考之前——六月十二号,是母亲的生日。我和我哥在五月就开始收集塑料瓶和易拉罐,这将是个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塑料瓶是八分钱一个,易拉罐是两毛钱一个。我们兄弟俩盘算好等攒够好十多块钱就给母亲准备礼物。那天是星期五,放学,我第一个冲出教室以五米每秒的速度奔向水泥厂旁边的废品收购站,我和哥约好在小镇的晨光文具店见面。一大袋,得了二十块钱。哥买好一把木梳(现在母亲还留着),琉璃木式样的短梳;我本想买木梳,哥买了之后,我不好再买,就选了一张贺卡,写上自己的祝福。剩下八块钱买了四罐雪碧。

我们小心翼翼地藏好各自的礼物,回到地下家具厂,斜阳正好打在母亲的脸上。“妈,生日快乐!”我和哥齐声说出。父亲为母亲做了一桌子菜,我和哥摆好雪碧,席间向母亲赠送各自准备好的礼物。短短几分钟,一家人都哑口无言。父亲问“这钱是哪来的”,我和哥如实回答。说完,母亲的眼泪滴滴答答聚在易拉罐的开口上。“我希望我的崽健健康康成长,顺利考上高中,你们好才是你妈的好。”

“你们好才是妈妈的好。”这话我耳朵都专门为它起了茧。六年前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深埋于彼此的记忆里,此后由于升学或其他,到了母亲的生日,一家人总会缺席一二。做儿子的心里有愧啊。母亲怎么会不希望儿子在她身边陪她送别过去一年,迎来新的重生。

今天我很高兴同样又是歉疚。一是母亲生日,二是做儿子的不在其身旁。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其他人在看啥

    《孝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