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散文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2009-08-12 20:34 作者:马黑牡 阅读量:4034 推荐2次 | 我要投稿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马黑牡

我五岁时,大哥和大姐已先后成了家。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丢下从四岁到十七岁不等的六个未成年孩子。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出殡那天,父亲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小弟,茫然的走在送葬的队伍中。路两旁站满了村里的人。只听到人群中有人在议论:“娃这么碎,就没了妈,多可怜哪!”“一个大男人,领着一群娃,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听姐姐们说,母亲病重时,知道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就对父亲说:“我走了以后,你把四女送给她姑,把五女送给她姨,把小儿送给他四叔,你的负担就轻多了。”然而,我们三个都没被送出去。因为我们都哭着闹着不愿被人领养。无奈,父亲只好领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个过日子。他可能是因生活压力过大,脾气越来越暴躁,我们一个个都怕他。

母亲一过世,姐姐们就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根据年龄,轮流当家。也承担指导我们几个弟妹学做各种活儿。

我六七岁时,姐姐就教我纺线。一只手摇纺车轮,一只手捏住棉捻子抽线。若两手配合不协调,线要么抽不出来,要么太粗,要么太细中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就能纺出既细又匀的棉线了。自从学会了纺线,一到冬天,我就和四姐每天晚上轮流纺线。即使是上学期间,也不间断。一辆纺车不停,先是四姐纺,我睡觉。等四姐纺出一个线穗子,再把我叫醒,我接着纺,四姐睡觉。我纺好一个线穗子,又把四姐叫醒。我们姐妹俩一整夜一整夜轮流纺线。我们纺得枯燥无味,觉得这线好像永远也纺不完似的。坐在纺车前,有时边纺线边打瞌睡,好半天头脑都清醒不过来。

除了纺线,我们还要学习织布、洗衣、做饭、给猪羊打草、干农活……

几个姐姐中数三姐聪明能干,争气好强。那年她当家才十五岁,一个人口多、孩子多的家被她安排、料理得井井有条。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到十七八岁时,她就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巧手姑娘。她织的布既细又密,设计的花格子图案、床单图案好漂亮,村里的妇女都纷纷仿效。我们都在三姐的指导下,学会了许多活儿。也跟着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孝敬老人,和睦邻里。

这些家务活,力所能及的农活,再苦再累,我都感到习惯了,都能承受。最难熬的是饥饿。那时候人们缺吃少穿,衣衫褴褛,面色苍黄。穿的再烂,也不是什么要紧事。人们可以发扬延安艰苦朴素的精神,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我家一件衣服爷爷穿,爷爷去世后父亲穿,父亲穿得衣边、袖口破了,姐姐把它改小,二哥接着穿,一共穿了三代人!二姐、三姐穿过的旧衣服经过修改缝补,就成了我和四姐的新衣服。那个年代是越朴素越光荣。

“民以食为天”。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吃饭问题成了人们天大的事。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历过忍受饥饿的痛苦。为了度过饥荒,全国各地都办起了大食堂。我们这儿一个生产队办一个,全队人都必须上食堂吃饭。下工回来都拿着盆子去领饭,要去得晚了,不是没饭,就是没菜。全队一口锅做饭,每家只能领一点点饭,根本不够全家人吃。食堂领回来的饭既少又稀,我们小孩子一人能分一小半碗,顿顿吃不饱,天天受饥饿。那饥饿的滋味真是难忍难挨,饿得人心发慌,头发昏,眼发黑。我和四姐实在饿得受不了,就跑到野地里摘酸枣、捋榆钱吃。结果许多孩子都来抢摘、抢捋。能找到的酸枣、榆钱很快就被摘光捋完了。后来我们发现队上晒的苕干没有捡净,遗下一些红薯皮和碎苕干。我们喜出望外,把这些生苕干放到嘴里咀嚼,像吃了蜜一样高兴。不料,有一次我可能吃了发了霉的红薯皮,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几十天,差点走进鬼门关。幸亏我命大,但从此落下胃病。大锅饭吃了一阵子,群众意见大,村村都行不通,就散伙了。

我家孩子多,细粮少,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一顿麦面馍。其余时间,都是以粗粮加野菜度日。那时的早饭,多是能照见人影的清米汤。半锅水里煮两碗剁碎的蔓菁根,然后下少许小米,吃起来既涩又苦。二姐、三姐对我们说,蔓菁根有营养,吃了能长胖。我们相信姐姐,就天天硬着头皮喝蔓菁米汤。午饭,姐姐们动了心思,花样较多。有时是烩面,红薯面里加少许麦面,以能粘在一起为宜。擀成面片,切成小菱形。给锅里添上水,下一点点小米,再下足够的野菜、红薯叶,烧熟后把切好的面片下到锅里,放上调料。这种饭味道不错,还美其名曰:鱼儿钻沙。有时是野菜团子,蘸醋和辣椒面吃,挺香的。有时打红薯面或玉米面搅团……长期吃杂粮饭,弄得我时常犯胃病。每次吃饭都不敢多吃,只能吃个半饱,以免胃疼得受不了。所以,从幼年到成年二十几岁时,我感觉自己从来就没有吃饱过。

童年,我遭遇了艰难,练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坚韧顽强的性格;遭受了饥饿,痛苦的经历时时提醒我对粮食要倍加珍惜,永远不会忘记父亲说的“麦子就是无眼的珍珠啊!”

我进入少年时代,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决,精神上的饥饿又接踵而至。有一阵子破四旧,立四新,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个人家庭,凡是哪儿有图书、报刊杂志,都被没收殆尽,一扫而光。在农村上过学的年轻娃娃,渴望读书学习,但书却很难找到。我们听说村里韦家有一箱藏书,且都是些名著。就试着去借,可人家怕惹麻烦,矢口否认。后来,我的一个同学不知从哪儿借来一本描写生产建设兵团的小说,封面和封底都没有了,书也被揉得不成样子。可是我们如获至宝,在劳动间隙,一个人用普通话朗读,其余几个人听,常常读得绘声绘色,听得津津有味。这以后我们商定,谁能借到书,就拿来大家共享。既扩大了知识面,又练习了普通话。村上给每户农民都安上了有线广播,每天播放三次。每当广播响起,我就跟着广播学说普通话,一句一句的学,一个字一个字的纠正。中午播放革命歌曲,我边听边跟着唱。唱会了,我就根据唱腔把曲子用简谱符号记录下来。到晚上闲暇时,照着自己记的乐谱学吹笛子。我学会了吹好多歌,赶走了寂寞与孤独,丰富了精神生活。村上有一户人家门前平放了几块石碑,主要是供过往行人休息时坐。有一次,我在石碑旁玩,不经意间看到石碑上的花边图案精美,字体工整秀丽,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的伸出手指照着画、写。后来一有空,就去观赏、临摹。使我写字、画画的水平提高了不少。

二哥上了中学后,用过的课本他全部装在书箱里。我一闲下来,就读那些课本,增长了不少知识。就连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也被我一页一页认真读过了。我渴望知识,渴望读书。不向命运低头,想方设法读书学习。数理、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等,有什么机会,就学什么知识。处处留心,积累学问。知识增多,眼界开阔。头脑灵活,情感丰富。就这样,在特殊年代,我乐观生活,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战胜了精神的饥饿。

在人生的两重饥饿面前,我没有屈服,而是凭着上天赋予人的勤劳、智慧、勇气和力量,战胜了重重困难。硬是用蚕吃桑叶的办法,在艰难的岁月里走过了一段充满荆棘的自学之路。通过考试,我做了国家干部。我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是不可预测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遇到灾难或厄运时,不能怨天尤人,不可悲观失望,不要悲叹命运的不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残酷的现实,去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去拼搏、去创造!

其他人在看啥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的评论 (共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