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怀古
国庆节的早晨,多云而潮湿的天气,让人呆在家里有些气闷的感觉,忽然有一种爬山的冲动,便想起了久违的响堂山。
响堂山离我的家乡,十分的近便,每日上班的途中,只要是天气晴好的日子,总会看到一轮火红而娇艳的朝阳从响堂山的山坳里喷薄而出,霞光四射,光芒万丈,总给人一种感召而蓬勃的力量。
驱车十几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响堂山的脚下。好多年没有来过了,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象中那有些破落、古老、陈旧、原始的面貌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修葺一新的山下地质公园。
景区的山门是仿古式的建筑,在巍峨的青山的印衬下素朴庄重,古色古香,踏着洁净的柏油路,步入大门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种由今而古的感觉,仿佛倏忽间穿越千年,来到了北齐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
穿过横亘于大门对面的巨石屏风,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宋塔下的常乐寺和自来殿,常乐寺后是一片开阔的碑林,矗立着大大小小数十座立碑和佛像,石碑上的撰文已经显得斑驳而模糊,很多佛像失落了头部或肢体,已经变得残缺不全,听寺里的长老介绍,这些残缺的佛像和立碑都是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们破除牛鬼蛇神的“杰作”。俯身去抚摸托着一座立碑的石龟,手指的触摸间,仿佛感觉石龟是有灵气的,高昂的龟头,开合的嘴巴,像是在诉说着神龟虽寿犹有尽时的沧桑。
拜过财神殿之后,穿行在一片厚密的松柏林中,雨后浥轻尘,本来这里就空气清新,再加上一连几日的雨水的冲洗,让这些松柏更显得碧绿鲜嫩,青翠欲滴,置身其中,心胸仿佛也受到了极大的涤荡,变得空明而静谧,步履也不由得轻松而灵便了。
休息台下是一段较缓的山坡,几株山枣树倔强的把腰身伸展到了台上,可是靠近台上触手可及的地方,酸甜的山枣已被路过的游人采摘一空,山坡下却是人迹罕至。一位老太太在儿女的搀扶下,用她手里的拐杖击打着山枣树,被击落的山枣滚落山坡,消失在草丛中,根本捡拾不到。我一见,童心忽起,打趣老人道,您打落的是人生果,一落地就看不见了。随即跳跃到坡下,攀援着树枝,采摘了大把的山枣。也许这山枣并不甜美,但在于我,却宛若得到了大山的馈赠,欣喜异常。仿佛那山枣就是长寿丹,就是忘忧果一般。
一路攀登,在仙人洞小憩之后,终于来到了响堂山的主风景区——响堂石窟。石窟区坐落在响堂山山腰人工凿出的平台上,有大小30余座石窟,佛像4300余尊,是上承北魏,下启隋唐的皇家佛教活动中心。独具特色的塔型窟,是很少见到的珍品。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雕刻、华丽的装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和书法的艺术宝库。
大佛洞和刻经洞是最大的两处石窟雕刻群,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赞誉,响堂石窟堪比敦煌龙门。我虽不懂雕刻,也并不谙熟佛教,但置身洞中,仰瞻那些或威严或端庄或肃穆或慈祥的栩栩如生的雕塑时,也难免心生敬畏、肃然起敬了。感叹于能工巧匠们的巧夺天工,感慨于那份油然而生的虔诚和空灵的感觉。
香火缭绕处,晨钟暮鼓里,无数的善男信女手执香火,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对家人们幸福和平安的祝福。子孙槐前、状元碑下,人头攒动,香客云集,我想,这一定是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很多期冀和希望。
仰望着大佛洞外石缝里长出来并盛开着的一簇簇灿烂的野菊花,手扶着传说是鲁班妻子的手印,远眺山下苍茫的秋景,往事亘古今,思绪飘渺的仿佛可以和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时光荏苒,日月轮回,岁月的长河永远冲刷不掉的一脉相承的文化和久久相传的对美好生活祝愿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