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2014-11-07 16:43 作者:淡泊 阅读量:412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假如将苏轼连根须带枝蔓拔起,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将因之失重!”

——作家方方《喜欢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少年得志,春风得意,22岁中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著作《苏东坡集》。

这就是苏轼,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有柔肠侠骨的男人,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这就是苏轼,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颇有建树的苏轼;这就是苏轼,北宋文学泰斗欧阳修读罢苏轼的文章,也不禁喊出了“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可喜!可喜!”的苏轼;这就是被预言未来的文坛属于苏东坡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每每读此篇此句,词中的儿女情长,柔肠侠骨怎能不叫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怎能不叫人想起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十六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他们的结合,被世人称为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天作地合的一对。王弗端庄秀丽,不仅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也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病逝了,这对苏轼是个沉重的的打击。公元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这一天是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爱妻王弗,便挥笔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词,词人此时整整四十岁,年近不惑,而他的爱妻王弗去世刚好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者和死者,作者和妻子,十个春秋寒暑,多少个日日夜夜啊!不是生离的十年,生离虽苦,还有相见的希望;而是死别的十年,一点相见的希望也没有。两相隔绝,音讯杳然,包含着无限的感伤和感慨。“不思量,自难忘”就是不去思念,又怎么能忘怀呢?表达了词人对妻子诚挚的怀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多么想和自己的妻子诉一诉衷情啊!亡妻的孤坟却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四川,到哪儿去诉说呢?明写路途遥远,暗写阴阳两隔,想诉说又无从诉说,这是何等悲痛之情啊?于是词人做了这样的假设“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设想了一个与妻子忽然相逢而不相识的情景,妻子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来了。感情深厚的夫妻怎么能相见不相识呢?因为十年风霜雨露,自己已经灰尘满面,鬓发如霜,大大地苍老了。侧面写出来词人十年的坎坎坷坷。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果然梦中回到了故乡。恍惚迷离,枕上片时,可行千里。迢迢千里,忽然还乡,只有梦中才会如此。又出现了一个情景,清晨,年轻貌美的妻子临窗对镜梳妆,丈夫满怀喜悦的心情看着如此温馨的一幕。

夫妻相见,本应欢笑相拥,作者却笔峰一转“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相对无言,唯有泪水,则千言万语尽在悲伤之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梦醒后的冥想,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是这样的月夜,这样的景象:深夜里,小松树林的山冈上,朦胧的月色洒在亡妻的孤坟上。

读到这里,怎不叫人枰然心动,潸然泪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通篇不用典故,不用藻饰,以虚映实,虚中见实,平平道来,朴实自然,表达的感情是曲折的,委婉的,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他人在看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