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扶的是“智”
绿色发展“摘穷帽” 精神扶贫“拔穷根”——江西寻乌的小康实践寻乌县南桥乡南桥镇绿博蔬菜基地农户徐学江将黄瓜装箱。(2016年5月16日,新华网)
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许多老百姓都知道这个道理。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战斗中,我们不紧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进入小康,更需要让他们自己的“智”都进入小康。要治穷,先扶“智”。要实现小康水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必须提升文化素质,才能阻断世代贫际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其中有一条是搞好精准扶贫,必须创新扶贫理念,不是用金钱和物质大包大揽,甚至人人奉献爱心,个个捐款物,为其扶贫,解决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克服“保姆式”扶贫的喂食方法。必须学会自食其力,扶贫才有真正意义,所以我们更需要扶“智”。
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笔者认为,作为扶贫工作者,在这个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扶贫,要让贫困者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我们要从精神扶贫下手,而精神扶贫扶的是“智”。(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