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时事评论 >用热心助学者名字为教室冠名实属不妥之举

用热心助学者名字为教室冠名实属不妥之举

2016-05-20 08:40 作者:水兵老师 阅读量:481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近日,一则《吴川加伦小学热心助学者名字为教室冠名》的报道,让笔者左看右看总觉得有些不妥。记者在吴川市振文镇加伦小学看到这样一件新鲜事:该校一楼二年级的门口刻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学地村萧华明教室”的字样,像这样的教室每个年级都有…… 据报道:“当地群众支持教育的热情让人感动,在这次捐资助学中,14条自然村,村村都有捐款,其中最多的学地村捐款9.8万元。”彭校长说,乡贤老板捐资助学不甘人后,总江罗村一位老板捐3万元,学地村4位老板每人捐1.6万元,加伦村一位老板捐2万元等等。为了感谢乡贤老板对学校的支持,学校在每间教室都冠上捐资1.6万元以上的乡贤老板的名字;同时还在校门口建“芳名墙”,感谢各自然村和热心群众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笔者认为:捐资办学的各位乡贤(老板)在“芳名墙”留名,于情于理,是应该的,也是合适的!这样的芳名将载入村中的史册流芳百世。如果用捐资1.6万元以上乡贤(老板)的名字为教室冠名,那就不妥当甚至觉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首先,在吴川各地,捐资办学1.6万元以上的乡贤(老板),到处都有,他们的芳名只会出现在“芳名墙”上,未见有“××村某××教室”的牌匾挂在哪一学校的教室。真正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乡贤(老板)难道很在乎这样的“芳名”么?此举实在是和一贯以来广大吴川乡贤(老板)捐资办学的初衷格格不入。

其次,此举实属是给各位乡贤(老板)的脸上抹黑。打个比喻吧!一个人经常做好事,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群的称道和敬仰,如果这个人在自己的脸上贴上了“当代活雷锋”的标签,逢人就说我做了多少多少的好事,这种“做好事”就是变相的“好事”。谁都知道,一个人的道行修养、文化品德,并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总是说自己如何优秀的人一定会贻笑大方。在班级的教室留下一个平常人的冠名形同于此。

再有要经得起小朋友人生、世界观的考验。小朋友天真无邪,但整天坐在××村××人的教室里上课,心想:如果不是这个人,我是不是无学可上,会不会给小朋友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捐1.6万元这个教室就是某人的,是不是给小朋友天天上“功利”一课?这一个小小的牌匾,对于小朋友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产生什么什么样的偏差,谁能够说得清楚?对于家长来说,谁想自己的孩子在××人营造的读书环境下成长?

总之,为教室冠名,大有学问,很有讲究。“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个班叫“钱学森班”。“钱学森”,是一个划时代催人奋进的名字,是让坐在这个教室的学子感到无比自豪又肩负历史使命的精神动力。加伦小学用平凡热心助学者名字为教室冠名,让他们的芳名永存的初衷是好的,但给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相反,会误导学生在思想上偏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这样的冠名要不得。

其他人在看啥

    《用热心助学者名字为教室冠名实属不妥之举》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