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腐败是“公仆”们走向囹圄的温暖陷阱
央广网于近期策划推出《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专栏,全方位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理论表述及形势论断,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进行深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说,“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5月23日,央广网)
蚁穴虽小溃大堤,蝗虫多了吞沃野。相比“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痛之更切、恨之更深。这些“微腐败”看似事情不大,却会伤害到国之根本,民之利益,严重者可能毁掉党和人民的伟大基业。基层是权力的“神经末梢”,常常会成为管党治党的盲区和死角。但作为基层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该积极充当党政在基层的代言人,时刻防微杜渐,防腐于未然。“微腐败”也可成“大祸害”,“微腐败”恰似俘获“公仆”的温暖陷阱,令置身其中者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囹圄。
微腐败,不起眼,不经心,感觉无所谓,就容易导致在腐败的路上越陷越深。长期以来,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国人对待小腐败、微腐败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认为这是小打小闹,无伤大雅,是人之常情应该被原谅更不会向腐败范畴作深刻思考。正是人们的忽视,纵容和助长了是这些微腐败得以长期在我们身边愈演愈烈的嚣张气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导致“蚁蛀”变“蝇贪”,“蝇贪”变“鲸吞”,小贪变成大贪,小腐败滋长成大腐败,小错终将酿成大错。一包香烟,一瓶白酒,几包茶叶,一箱鸡蛋,这些“微腐败”看起来涉及的群体很小,涉及的资金较少,与高官巨贪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实则贻害无穷,值得警惕。众多腐败案例告诫我们,迈向贪腐的共性要因就是小事不慎、小节不惧。
“蠲浊而流清,废贪而廉。”反腐无禁区,“老虎”要打,“苍蝇”要继续拍,“蚂蚁”同样不能放过。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看似小节小利,实则是腐败之源,不得不防。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加温,舒服中死亡;滴水穿石,一点点滴下,不觉中穿透;微尘成雾霾,渐变引剧变。微小不足道、细小不足为、小节不足拘,实质就是放纵,律己无了“严”字,修身无了“实”字,心一懈则百处弛,一招不慎,那就满盘皆输。所以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清正廉洁,永葆本色,时刻自警自省,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从细微处着手,从严格做人做官着手,集众智,汇群力,才能形成基层反腐的强大合力。
“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看似无伤大局合符“情理”的小微腐败,如不加以治理,必将会发生质变。一念之贪,损自德,毁自身,殃及儿女;两袖清风,躬于行,利于民,感召世人。贪欲无度,牢狱自筑,每个执政者都应将警钟常鸣心头,时刻保持警醒,把小事小节当作镜子,常照人品,常照作风。在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多积尺寸之功,才能防止“公仆”们走向“微腐败”的温暖陷阱。(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