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二)
做完家事,静读益书。这样的时光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轻松,快乐,而且充实。
此时,老公和女儿都已入睡。我又想把近两天所读所悟做一番整理。因为记忆力的缘故,看过的东西,如果不在脑中再回想回想,恐怕很快就会忘掉,就像写在沙滩上的字迹,海水一冲,就了无痕迹。只有在看过以后反复地琢磨,加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出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为己所用。像老牛反刍,草草吃下,却不能消化,所以闲时要重新嚼过,才能使身体吸收,变成营养。
当然,一时的茅塞顿开,并不代表学问的进步。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持之以恒。所谓,学而不能行,与不学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理论上很明白,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可在现实中,却又用另外的方式去做了,也就是知易行难。我尤其如此。于是很多时候,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殊不知,想做总是有办法,不想做总是有理由。——总以为是环境使然。其实,修身养性,是人本身对自己人生境界的发自内心的向往,并不能因为某种环境的熏染,而改其宗,逆其意。真正的信仰,是执着的。
偶尔会在网上欣赏书法家的绝美字迹。那些用墨香挥在纸上的潇洒飘逸,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从而愉悦身心;其书写内容也非常有益。比如这样几个字:流光可惜。乍一读,不觉什么,老生常谈。可细细品味,字字珠玑。流光,喻指时间的流逝;时间如光,稍纵即逝;可惜,一为惋叹遗憾,更深一层,则指值得珍惜。又有小字附云:光而秒逝,其速可知;时以喻金,昔人言之;金可复有,时不再来;敬告吾友,其勉之哉。嗯,连这样几个字都蕴含至理之意,在品味之余,更多的是深思和激励。
于是,闲时多学习。孔子也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就是说,君子应该身怀才能,才不会错失良机。虽然没有远大抱负,但是我觉得,修养身心,乃立世之本。读书,便是修身之首要。尽管当今社会已经不再讲究“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先人的智慧和精华,不会完全被抛弃和埋没,能流传于世的东西,必是久经泥沙冲洗仍然光亮新鲜的宝物。
有了这样的认识,便更加喜欢读书。而且好的书籍,往往吸引我的心灵。情不自禁地,想去靠近,借着它的光芒,照亮这颗偶尔会闭塞无知,黯淡无光的内心。有了光明的指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朝着那点光亮,勇敢地去走,就好了!
博览群书,固然是应该努力去做的,可如果光顾博览,却不能精通,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思考是缘于今天读到的一段文字,是讲南宋朱熹是如何读书的。他认为,读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是没用的。于是想到自己,总是旁学杂收,不能专致。看到好书,这个也想看,那个也想读,看两眼,觉得懂了,又去看那个......俗话说,贪多嚼不烂。用在读书做学问上,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要仔细琢磨,哪怕一天只读一篇文章,只要能够用心钻研,真正读懂,就算很有收获了。相反,只顾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最后可能什么都悟不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学问和见识仍然如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以后的读书学习中,便可以提醒自己,逐渐改变以前的习惯,尽量做到“细嚼慢咽”。
这个方法,最适合读古文了。因为古文和古诗,文字简炼,晦涩难懂。尽管有今人的释义,但毕竟百人百解,不能完全依赖。想要真正读懂,除了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根据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理解。而哲理警示类的句子便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深拓其义,联系生活,以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写到这儿,便想起《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之所以把这句话拿来,是因为它所告诉我的妙理,令我极为受益。读书以修身,修身之根本又在于德行。润己之德,以惠他人。可在现实中,人们在面对德怨恩仇的时候,往往会撕掉本来面目,或施恩图报,不报则怨,或因仇生恨,以怨报德......这种种纠缠,皆来源于德怨不忘,恩仇不泯。仇和怨本就是人感情世界的假想虚幻而已,凡事宽容,海阔天空;而施恩布德者,如果能放弃交换利益的动机,把乐善好施当作自身快乐的源泉,也许就不会有如此之烦恼了吧。
不要误会,我本身并没有做到如此之崇高,而且是在“纸上谈兵”。但是我想,你若相信崇高,崇高自然存在。我们可能一时做不到,但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便努力去做,也是一种无形的进步。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不成章法的。因为读书的妙处不仅在于修身养性,做学问,还在于为人处世,立业成功,等等,况且,这两天读过的也并不仅有这些,只是,想到这些,手随心动而已。全当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回顾所感的同时,以其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