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有感
平常但凡出行有公交车,决不会去坐出租车,除非公交不通,才会勉为其难坐出租。倒也并非心疼多花了几个钱,主要是之前的乘车经历,使我每每想到搭出租,都禁不住要皱眉。偶尔有事需坐出租时,切不论等车需要付出多少耐心,好不容易坐上车,本为赶时间,结果却在司机拼来拼去下,反到不如公交快。索性没有什么特别事情,从不愿去坐那让人有些无奈的出租车。
周日因事必须乘坐出租车,所以做好了花很长时间去等车的心理准备,结果十来分钟不到,就等来一辆刚好下人的出租车,一扫刚才因等车微微染上的郁闷。司机准备出发时,一名女子上前询问是否去某宾馆,司机说不顺路,就开走了。车上的我们禁不住就此事议论开来,因为女子要去的地方,距离这里不过二三百米,步行也不过10分钟,我不明白她有多紧要的事情,需要赶这几分钟。司机五十来岁人也很健谈,听我们议论那名女子,也禁不住说起自己之前的一些见闻。
一次在等红绿灯时,一位女乘客上车,说要去某宾馆,司机以为那女子不知道路,便好心提醒说:“宾馆就在马路对面。”女子只淡淡地说;“我知道。”司机无语,只能照办。还有一位男乘客情况与此相同,要去的地方转角就到,也不过几分钟的事,司机依旧好心提醒,换来的仍然是那一句:“我知道。”
我不明白,这两个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面对司机的提醒仍执意选择坐车,不过是几步路的功夫,难不成真的“不差钱”?现代人本就养尊处优,疏于锻炼,以车代步更是减少了运动的机会,此刻似乎明白为何现在的医院门庭若市,高校的学生身体测试为何频频亮起红灯。时常看见老人们在成群结队的锻炼,显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或许只有将健康透支到了极限,才了领悟锻炼的好处。
司机见我们兴致昂然,便不禁又说起自己在飞机场的两次经历。一位等候转机的乘客,来西安多次,却因为匆忙,未能吃上一碗地道的哨子面,每每经过总有遗憾。这次为了不再带着遗憾离开,利用转机中间的几个小时,雇用司机去西安,不为访古寻胜,只为一品那慕名已久的哨子面,包车费四百元,一碗面三元五角。初听只觉这些有钱人很奢侈,细想之后却有点佩服此人,为了一碗面,切不论钱财多少,不计较一路奔波辛苦,只为一尝夙愿,钱在这里似乎已退化成了达成心愿的一个条件。
还有一位乘客,前往西藏的飞机票已握在手中,却在等机的时候临时起意,退掉机票,雇用出租前往目的地。一路上走走停停,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好不惬意。问其原因,飞了太多次,每次总是行色匆匆,这一次想给自己放个假,仔细浏览沿路曾经错过的风景。切不说吃饭、住宿、加油会用掉多少钱,单车费一项就支出一万,代价要比乘飞机大出好几倍,但换来的轻松自在,却是飞机的快捷所不能比拟的。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偶尔慢下来闲亭信步,赏花问柳,让紧绷的神经有所舒缓,也无不可。
金钱社会,在习惯了精打细算,时常纠结于柴米油盐的老百姓眼中,以上几人的行为怕是都有点挥金如土之嫌。与外国人不同,中国人有几个钱便花几个钱,面对高房价、高物价的社会现实,更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即便手边宽裕,也习惯放进银行,最开心的莫过于看见那小本上的数字不断攀升。特别是六零、七零一代,总是习惯累积财富,却不舍得去消费,总将享受与奢侈、浪费归在一起,并不是不明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的道理,只是经久不变的消费习惯,使思维成为一种定势,每有花销,特别是用于娱乐方面的,总禁不住要纠结半天。这个世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挥霍公款来成全个人享受,做为老百姓,只能自己买单,但不能因此丢失了去放松的权力。
不喜欢几步路便到,却为求舒适,非要坐车的偷懒;却欣赏为了不再留有遗憾,吃一碗惦记许久的面,大费周章乘车而去;更佩服
丢下即定行程,舍弃一身忙碌,悠闲、自在上路的那位过客。什么是成熟?就是已经看清了现实的本质,却依旧乐观面对。这个世上但凡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成问题。就看你能否放得下对金钱的执念,轻松上路。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掷千金的底气,也不是所有的幸福都需要金钱才能兑现。即便两袖清风,也无妨一颗想要快乐的心情。周游不了世界,也可以走山访水;摆不起豪门盛宴,也可以约友清谈。生活在别处,凡事皆在一念之间,懂得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会适度的享受生活,不要用将来和以后来安慰当下的自己。
学会快乐却不放纵,清醒却不悲观,努力却不执着,淡然却不虚伪,优雅却不清高。
Happiness, not in another place but this place…not for another hour, but this hour.
―Walt Whitman
Being happy doesn‘t mean that everything is perfect. It means that you‘ve decided to look beyond the imperf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