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总想替农民说句话

总想替农民说句话

2014-06-26 08:16 作者:任润刚 阅读量:2571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在我“呱呱”坠地时,母亲就让我睡在装满沙土的袋子里(沙土裤子),因此说,我是在土里长大的。长大后,上学、当兵、从政,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已有半个世纪了,但由于根生在农村,血系在田野,情思在土地,每当听到看到农村的情景和信息后,便引起对农民的回望和牵挂,进而产生为他们喊冤叫屈的冲动。自己的魂儿还是个农民,作品的根脉还在乡村,乡村是生命经过蜕变化蝶之后苦恋的花园。都市让我们享受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可都市的人无根、无我的生命状态,让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本私人影集,与他人无关,而乡村相对稳定的生命状态让人的存在与力量都能彰显出来,乡村人与人之间才是相互瓜葛着的。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在为农民剥皮,但不要驱赶村落中的灵魂。乡村是我们这个没有教堂民族的“庙宇”,乡村是一个人口大国生存的“生命的家”。

我在县政府机关工作时,有一次随一个县长到一个乡检查工作,刚坐下来,这个乡的领导便一项项列举农民摊派的项目,他们说着,我用笔记着。回来后,心情难以平静,我把列举的项目整理后,写成了一篇稿子,向人民日报社作了反映。稿子的题目是“摊派项目累累,农民致富何易?”文中说:“笔者最近到一个乡了解到,当前农民负担过重,只七月份,这个乡就有十一项摊派靠农民承担。群众说,我们靠党的富民政策,手里刚刚有了几个钱,就有一百个地方想着。负担这样重,我们哪能真正富起来呢?”

稿子发出去不久,立即引起反响。一天,两位负责信访工作的同志找到我,说是上边调查此事,通知我到县主要领导人那里说清楚。我说,如出现问题由我自己承担,与领导丝毫无关。后来“信访办”到那个乡逐项调查,调查结果与我反映的情况并无出入。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那个乡的农民说:“这下好了,有替我们说话的人啦!”有的说我:“多管闲事,找这么多的麻烦。”也有的认为我捅了漏子,担心领导给我穿小鞋。也有的认为我敢作敢为,如果领导真的给我穿“小鞋”,想为我鸣抱不平。

事过多年,我的心并没有平静。记得从那年以后,中央每年开头都要发一个“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号文件,值得遗憾的是,文件精神并没真正落实,在那里连续又出现了农民负担更为严重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不论领导如何对待我,我是无怨无悔,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我替百姓说了句公道话,如果因此遭到冷遇,倒是我心甘情愿的。

臧克家这样总结中国农民的命运:“小时候,在土里洗澡;长大了,在土里流汗;老死了,在土里埋葬。”

农民问题一直是大问题。官方文章曾披露说: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里概念并不明确,因为养活的底线不清楚,吃不饱穿不暖算不算是“养活”?照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的标准来衡量是否有不足?玩数字游戏,向来是对农民的欺骗和愚弄。每年上报农民人均收入成千上万元,而实际水分过大,农民吃了“过头粮”。在夹杂水分的数字上有的官照常提升,这叫“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待遇到底如何?工人被机器碰伤,叫工伤事故,干部出了事,叫因公殉职,教师出了事,有“保险”作保……而农民给庄稼喷药中毒死亡算什么?农民通过完粮纳税已完成了养活社会的使命,可是他们到老都不能卸套,继续交粮纳税,分摊劳役。他们不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样退休、离休,安享晚年。每年都有节假日,工人辛苦,领导辛苦,军人光荣,老板光荣,记者光荣。排演节目,宣传报导,致庆道贺,其乐融融,而这些却没有农民的份,属于他们的则是哭诉无门的上访告状和在风雨中耕种的忙碌。

向来,教养,在国人的价值体系中好像是读书人,有身份、有身价的人才有的“专利”,像满街叫喊“磨剪子戗菜刀”,喊“破烂换钱”的人就不会有教养,因为他们不会打领带,不懂得吃西餐,听不懂德彪西、门备尔松,他们甚至不知道尼克松与落叶松哪个铺地板更好。可是他们知道不能糟蹋用汗水换来的粮食,他们信奉着父债子还的原则,他们按过手印的白条,就是他们一生的信守,我们看看那些最有慈爱之心的人,把孝道与人道能拧在一起的人,就是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祖辈们。他们的教养不是一个人的教养,而是一个民族的教养。

在城市人眼里,农民是“不祥之物”,是祸灾之源,城市人不耐烦地说:“你们农民不在乡下好好种田,跑到城市添乱!”有家报纸发表一篇关于整治社会流通治安秩序的社论说:“近年来,由于农民大批进城打工,使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严峻……”有的城市在进城路口的牌子上标有“农民进城十不准”,且每一项都有罚款的规定。

农民勉强进了城,也难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重庆纂江彩桥垮塌对死难者的赔偿,当地政府明文规定:除每位死难者家属获得相同的二万二千元精神慰藉费外,属城镇户口的死难者,每人发给死亡补偿费四万八千元,而属农村户口者,只发给二万二千元。在一所城市中学的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向学生说:“如果你们在这三年不下功夫学习,考不上大学,就只好回家当一辈子农民!”由玉林窝案查出的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徐炳松,被捕后,他提出:“愿当农民,将功赎罪”。劳动改造,实质上是贬低和打击劳动者,把劳动看成是工具。负罪的徐炳松,把农民当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和工具。长期以来,农民被死死粘在土地上。广东电视台报道一条消息:在广东省东莞有个偏僻的山村,半个多世纪全村男女老少竟没有一个领到身份证的,由此青壮年没法外出打工,初中生中专也没法上,全部困守在山村。十年前电视台曝过光,十年之后,这里照旧是共和国土地上的“黑人”,这是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事。农民就是贫穷、愚昧,老实无能,任人宰割的对象。他们的负担五花八门。河南省一个农村,在夏季农村税费征收中,竟向本村农民加征3.6元的“告状费”,其理由是因为你上访 ,上级来人调查须由村里招待。并且还规定:3.6元只限告到县,如再告到市、省,则告状费更高。

据报道,某地在一次“扫黄”行动中抓获一嫖客,在询问其身份时,该嫖客自称是某村的农民。办案人员察其疑点,经追查核实,该嫖客是本乡乡长,并不是农民。勤劳善良、安分守已的农民,如果时有丧尽天良者尽向他们头上泼脏水,他们的日子能和平安宁吗?

我国农村是发展文化的广阔天地,真正的造福社会和人类的伟大思想,往往处江河之远而不居高堂之高。实践证明,学在民间,智在民间,民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思想文库和能源基地。在我国的历史上,农民曾参与和创造最优秀灿烂的文化。《诗经》中的《国风》,许多出自于民意的吟者。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便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创造。古往今来,多少农民出身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曾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而在当今,农民却沉默了。由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封闭和萧条,农民很少看到反映农民生活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和《创业史》、《艳阳天》、《被开恳的处女地》、《希望的田野》。据报载,我国每年要出版长篇小说数百部,但写帝王将相、官场情场、大款佳人的居多,而写农民生活气息的太少。在戏剧舞台和银幕银屏,表现当今农民生活的戏剧电影电视剧也相当匮乏。我们期望这种状况迅速得到改变,在2009年春节晚会上的小品“不差钱”为什么大家喜欢,其原因就是反映了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当前,农民凡买的都是贵的,凡卖的都是贱的,凡要的都是现的,凡给的都是欠的,凡看的都是少的。诗人艾青曾在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处于天良未泯和道义责任,梁濑溟先生为解救中国农民,曾呕心沥血尝试新村理想;费孝通先生曾摩顶放踵“志在富民”,呼吁小城镇建设。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接近乡村就是接近本源。所有现在的贵族和假贵族,所有现有的小资或伪小资,所有现在的城里人或住在城里的人,都不应忘记,你的祖先都是农民!”农民生产方式的落后,农副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负担的沉重,农民工进城的不易,农民耕种打轧、大田劳作的辛劳,农民子女因上学而被迫卖掉家畜甚至卖血的无奈,农民兄弟在以最简单的交换方式计算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我们,面对如此现实,应常回望我们的农民父老兄弟,为让他们笑出声来,想想该为他们说些和做些什么。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已重视“三农”问题,可喜的是,“农民种地不纳税”已成为现实,农民发出朗朗开怀大笑。欣闻:党中央做出新的决定,将使农业更加富足,农村更加富强,农民更加富裕,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

其他人在看啥

    《总想替农民说句话 》的评论 (共 2 条)

    • 幸福:写的不错,推荐阅读!
    • 幸福:我这个农民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