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吃空饷”需标本兼治
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现象,一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在各省区市中,河北、四川、河南清理“吃空饷”人数位居前三位。其中河北共清理“吃空饷”人员55793人,四川清理清退“吃空饷”的人数为28466人,河南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5022人。
可能有人认为相比上百万上千万的贪污腐败,“吃空饷”只领取有数的工资,看似危害不大,实则不然。贪污腐败与“吃空饷”,一个大包大揽,一个积少成多,个体收益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从对财政资源及政府形象的毁损程度看,两者不分伯仲。“吃空饷”反映了个别党员干部的腐败,也映射出整个党员干部队伍的不纯洁。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留职不停薪等各种吃空饷者,就像一群硕鼠在偷吃国家财政,在吞噬着党员干部队伍的清廉之风。
“吃空饷”还会打击老实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同一个单位,一个从早忙到晚,一个半年不见人影,月底却拿同样的工资,短时间也许还能接受,长此以往,谁又能保证干事之人没有想法、没有怨气呢?可是工作还得继续,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推诿扯皮,消极怠工的现象,“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衙门病的出现,“吃空饷”难辞其咎。
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吃空饷”主要原因。从以往情况看,对“吃空饷”行为查处重视不够,处理也往往是停留于“退饷”,一些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收缴所得等,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容易导致“屡禁不止、屡治屡冒”。其产生的根源也并不难发现,不公开的人事编制和工资管理,加之制度的漏洞让某些人绞尽心思的钻营,企图瞒天过海,而一旦被查处的违法成本又低于实际所获,让某些人更加心驰神往。
“吃空饷”危害如此巨大,专项整治势在必行。治理“吃空饷”应该多管齐下,一方面应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吃空饷”没有办法玩“潜伏”;审计、纪检监察及司法机关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审查力度,通过对财政的管理和控制,彻底地解决公务员人数不当扩张等问题。 另一方面,应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要从严追究责任,决不能让问责制度成为摆设。之所以会出现吃空饷的现象,是因为在规章制度中出现了漏洞,才会让人“有空子可钻”。所以,健全制度是势在必行的,而且也必须要有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能使清查工作发得更好、更顺利,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