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制度的“弹性空间”和“死角地带”
“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等27种类型的干部,要进行组织调整。近日,省委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地各部门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1月6日《人民网》)
省委要求,要依规有序调整干部,严肃工作纪律,不得搞好人主义,不得避重就轻、以纪律处分规避组织调整或者以组织调整代替纪律处分,不得借机打击报复。对于干部问责程序,要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执行。
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必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以重点责任的落实带动全面责任的落实。扎紧扎牢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加大对违反制度规定查处力度,着力消除制度执行的“弹性空间”和“死角地带”
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当内在约束力很强的时候,外在约束力也就没有产生的必要了。而具体的表现就是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制度再健全,体系再完善,但如果执行不到位的话,问题仍然会存在隐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转型变迁的深化,公民对政府职能的期望值日渐提高,期盼政府能在规范高效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通过有效整合机关管理各要素,不断改善机关运作方式、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了政府机关工作效率,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公共决策、有效的公共管理和优质的公共服务的多维政府职能。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完善政府职能为目标导向,以持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政府执行力为支撑,追求机关运行投入最省化、障碍最弱化、产出最大化的具有海安特色的效能建设新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这不仅是个工作调研课题,更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历史命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
抓作风建设不力: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作风建设的思想升华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和执政地位,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近年来,通过系列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建设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知识陈旧,工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更是自然。二是监督乏力,不良的工作作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三是约束不力。四是工作无压力。由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人满足于现状,形成了不钻研技术和业务,照样衣食无忧的认识和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出现了“不会干”却成为逃避责任的最好理由等反常现象。
不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明确提出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五个必须”要求。
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庸懒散浮拖:“为官不为”危害干部队伍,祸害社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 开展“庸懒散浮拖”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将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切实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好“能上能下”的指挥棒,让机关不养“闲人”“庸人”成为一种共识、一种生态,必将持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改革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治理慵懒散浮拖,给干部带上“紧箍咒”。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就是警示那些占着官位、不干官事的领导干部们,不仅对贪污腐败不能容忍,对“为官不为”一样将严查到底、念响“紧箍咒”。
我省明确了领导干部“下”的6种情形,包括问责追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调整,以及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因健康等原因无法正常履职调整、违纪违法应当免职等组织调整方式。按照规定,各级党委(党组)要建立健全被调整干部的教育管理机制。要做好思想工作,完善谈心谈话制度。要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动态管理制度。
著(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