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水浒里的这点事

水浒里的这点事

2011-10-03 13:39 作者:小川爱惠 阅读量:2724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不要说宋江多么的狡猾,不要说林教头多么的不威武,不要说鲁智深多么的憨傻,不要说武松多么的不魁梧,不要说李逵多么的无脑,我们只需要说宋江愁的多么的苦闷,只需要说林教头恨的多么的刻骨,只需要说鲁智深悟的多么的悲催,只需要说武松断的多么的痛苦,只需要说李逵念的多么的伤感。

水浒一百单八将,各各威武,各各忠诚,但是,就因为这样,才必须招安,才必须死去。

很多人都在埋怨宋江,如不是他软弱的招安,那么梁山众人则可在梁山终日大口吃酒、大块吃肉,是他的招安,害死了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众兄弟。

然而,就如吴用所说:“除了招安,梁山的出路何在?”

如不招安,那么梁山人等的确势力越来越大,成为人人口中作威作福的一方贼寇,纵使他们的初衷是“替天行道”,难道真的能让全天下老百姓知道他们的意图么?不能。就是他们能,蔡太师也让“可能”成为“不可能”,高太尉也能让“能”成为“不能”。“贼寇”的名号则永远刻于百姓的脑中,永远存于历史的长河里。历史是残酷的,它驱使着宋江,要护国,要尽忠,要让梁山的众兄弟名垂青史。

“招安的必须”就好像人一旦有了事业就需要入党,感情一旦有了基础就需要结婚一样,都必然有一个机构和组织来承认,如果不被承认,那么纵使功成名就也是浪子,纵使感情再深也是犯罪。所以,我们需要那一纸凭证,需要那一块印章。

梁山众人的结局是必然的。

无论在哪个朝代,总会有一些揭竿而起的义举,开始都是气势很大,最终还是遭到朝廷的镇压。宋江是个聪明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事业是个涓涓不断的长河,纵使他已不在,还是会有人随着他的脚步走下去,而不是逞一时之念,为了一时燥大的名气忘乎所以。他不想自己一腔的报国之情终于“贼寇”的败名下,更不愿听到别人说自家的兄弟是“打家劫舍的恶徒”,于是招安是必然,结局更是必然。

平民是单纯而容易满足的。如果宋江一伙人一直这样受到更多百姓的爱护和拥戴,那么宋徽宗的地位和颜面何在?那真成了“宫里一个皇帝,梁山一个皇帝”了,如果如此,宋江也就真的成了反贼。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更是他永远也不想发生的。

就拿我们当今社会来说,难道胡锦涛能够容忍地方有这么一伙不受他控制的强人杀贪官污吏接济百姓,交正义加身的伙伴们在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聚伙么?难道知道了有这么一伙人胡锦涛还能像平常一样去超市里买东西么?难道他不会琢磨如何对付这些在他看来是干扰他政权的家伙么?答案是很显然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君王,所有的领导,都不会容忍有人来威胁到他的统治,如果有,那么杀,如果没有,那么防。纵使朝野中,政权中有像宿太尉这等人物,那么更不乏有像蔡京、童贯、高俅这些厮了。有忠将义臣,则更猖獗的是奸佞小人,这两者好似“必然”,必须对等才能平衡利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就好像有优生就有差生,有贫穷就有富有一样,是凸显的关系。

所以,说“宋江是傻子,傻子才招安”这样的人是愚昧的。也许这样说的人把朝野想象的太过于美好,或许他所希望的跟周遭的有偏执而产生的不满,这些其实从侧面都说明了一点——对现状不真实表露于外的愤恨和无能为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宋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群好汉。

我们敬重宋江,因为他仗义疏财,接济百姓,视兄弟为生命,视报国为原则。我们抨击宋江,因为他看似软弱的招安,被小人摆刀还要为腐朽的大宋尽愚忠。无论是哪个,不得不说,我们是在乎这个人和这个人身边的一伙兄弟的。如果不在乎,那么他做什么我们则满不在乎,我们则不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感情给予他,我们也不会关注他这么多年了。

水浒的结局虽不是后现代式的圆满,却让我们看完总留有些许哀伤在指缝之间,缠绕于心中,那些不解,那些遗憾,都化作一只只飞鸟,在八百里水泊荡里,自由的萦绕… …

其他人在看啥

    《水浒里的这点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