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时事评论 >和谐社会与中庸之道

和谐社会与中庸之道

2013-01-30 11:21 作者:海蓝蓝 阅读量:228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须。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主观想象,而是客观的要求。任何事物,只有和谐,才能存在,是客观决定的。一朵墙、一间房子,东倒西歪,能长久存在么?任何事物,若不和谐,只能分崩离析。各种颜色不和谐,人就不能看。黑暗中什么也见不着,金光中啥也看不见,就是因为不和谐。人身体不和谐,就会得病,就不是健康人,就很可能死去。自然界不和谐,不是天旱,就是水涝,不是火山、就是地震,人类就有无尽的灾难。一个国家不和谐,你不斗他,他就斗你,国家就会四分五裂。一个家庭不和谐,就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和谐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客观的必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然有诸多不和谐。因此,中国人总希望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总希望持久和平,安居乐业,长治久安,和平安定,国泰民安。中国人主张家庭和睦,和睦居里,社会和睦。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认定和为贵。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外国人总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总希望社会安定。他们主张人与人间和谐相处,相互平等、博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主张社会和谐的理论。这些看来,人们有共识,这是因为和谐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础所决定。客观真理,人去认识,都是相同的。

要使万物和谐,就必须用中庸之道。这里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是人追求的目的。中庸之道则是使事物和谐的方法和法则,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之一。“中庸之谓德也”。有人认为,这似乎是中国儒家独创和发明,其实这是对客观的中庸不了解的缘故。中庸的法则,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人都能认识的。西方亚里士多德,几乎与孔子同一时期,提出了中庸之道。只是西方人对于科学研究是具体的,对于一种客观法则,不是笼统模糊去说,而是将其用于具体的客观的各种科学之中。物理学,是西方古老的学科。牛顿经典力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力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在于求力点,使力达到平衡,就是求力的中庸法则。加速度的理论,是变速运动的必须,是可持续运动发展的条件。化学中的定组成定律,说明事物只有按比例的组合,才能保持某物的质,才能达到和谐。更是中庸法则。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是指系统的和谐。生物学中的生物链,即生态平衡,就是讲的,保持和谐的的必须生物运动的动态平衡。地理学中的大气循环、水循环,都是动态平衡的运用。数学,虽然是人的主观创造,但是主观的人对客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即自然总体]的数量反映。解方程,就是求等式两边平衡的方法,比例总有一个比例常数,说明事物数量变化,如何保持这一比例常数的方法。三角函数,说明三角形角与边的关系,这是一种保持三角形在运动中永远为三角形的。这就是,无论如何变化,其三内角之和,都只能等于一百八十度。美学中的黄金分角,音乐学中的十二平均率,都说明只有和谐才是美,才能成为艺术。哲学中的度,要求事物只能在极限内运动,微分方程DX与 DY之比就在于求得因变量随自量变化运动的最小极限。这些,都是西方人将其中庸之道的法则,在各学科的具体应用。

中国人对于中庸的定义,是精确的。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里的不偏,就是保持事物的适当比例,不偏左,不偏右,不过犹不及。使事物和谐或平衡。不易,就是说中庸的法则,是客观的,不由人随意更改的法则。所以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又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里孔子将天与人合一,说中庸是天地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中庸》一篇,在于将中庸的法则用在人的修养,用在伦理道德,用在社会,用在治国平天下方面。要求人能“中立不倚”“致中和”。

“执其两中”不能过犹不及。要求处世公正,不因自己亲爱或同情或不满而改变公正的处世。因此孔子要求以中庸来修身,那就是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到公正地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中庸即诚。“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虽是这样,孔子认为要得中庸,人必须要诚心。即“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那就是人必须专心致致,认真,专一,坚决按善的方向走下去,才能得其道。

老子对于中庸,有很好的解释。“天下皆知美之谓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这段话,应当说,是对中庸之道的较好的诠释。这段话说美和丑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美就没有丑,善和恶[不善]也是如此,所以许多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处于相互和谐状态,一方不能失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这样,自然万物和谐生长。聪明才智的人[圣人]应当知道这个道理,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就可以使人得到教化。圣人应像大自然一样,使万物和谐生长,不要将功劳归为己有。这里,说明世间万物,即自然万物,皆处于中庸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是客观自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与儒家的不易之谓庸,是同一意思。事物的和谐,并非没有矛盾,只是,自然能调和诸端,这就是道,就是中庸。上面说明,中庸法则的客观存在性,任何人都可认识,也可能运用它。

由于中庸的客观性,在于维持事物的和谐,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离开中庸。从上面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中庸的法则的运用和理解,我认为,中庸的法则,有下述一些方面。一、保持事物的和谐,不走极端,不偏不易,不过犹不及。二、求得事物的稳定和平衡,以求得事物能持续发展。三,调和诸种矛盾,使事物相反诸方和谐共处。四、保持事物比例,让事物的运动发展不超过度,人得量力而行。五。以诚维护社会,以正心、修身、维护公平正义,以求天下太平。这就应做到下述诸方面:保和谐,致平衡,按比例,求稳定。抑人欲,讲诚信,治虚浮,守良心。为公正,使太平,严法纪,树典型。教正心,教修身,使中庸,顺其民。求发展,量其能,维生态,国永恒。上面说过和谐是根本,因此,这是最重要的。要和谐就要使各方平衡,这包括维护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工业农业的平衡,各地区的平衡等等。要平衡就得按比例发展,使一切行为不要超出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目前最大问题,是人欲横流,虚浮滋张,许多追求,不顺其自然,至使资源受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为了功利[即为了钱],完全没有诚信。许多人不讲道德,不讲良心。这有下述的若干原因,一是社会分配还不很公正,人的思想不平衡。二是法纪不严,或执法不公,更没有树立典型;予以很好教育。三是教育失策,只重知识,不重人的素质培养

所以以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这就得使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很必要的。对于发展,不是竭泽而渔,更不能杀鸡取卵,总应量力而行。这不是由主观愿望所决定,更不能为追求虚浮功劳劳民伤财,目前维护地球生态最重要。

文化大革命,批判中庸之道,那是将中庸错误的理解,强加给中庸的。现在是该证名的时候了。中庸不是折衷,不是静止,不是不要发展,不是排除矛盾,

不是不要是非,不是难得糊涂。不是知足常乐,更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将这些当着中庸,那是错误。写此篇的目的,就在于为此正名。

其他人在看啥

    《和谐社会与中庸之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