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能否破坏“语言生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
在国人眼中,大闸蟹、野生鲤鱼、野兔无不是难得的美味珍馐。但德国却因大闸蟹泛滥损失近亿欧元;美国也被亚洲鲤鱼折腾得头痛不已;至于澳大利亚,更是上演了别开生面的“兔灾”。看似荒唐的新闻表达着不容乐观的事实:全球化背景下,外来物种入侵的破坏力已经愈发强大。
其实,相对于“语言环境”和“字词生态”而言,网言网语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外来物种”,同样具有超乎想象的破坏力。譬如,某些中小学老师就时常抱怨说,这边刚教了正确的字词,那边就被电视、广播、广告中出现的不规范用语毁掉了,导致现在不少孩子在作文中也频繁使用网言网语,既让家长和老师们读不懂,也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学业和成长。
幸而在网言网语泛滥成灾之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率先打响“用语保卫战”,以制度的形式对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用语进行规范,及时堵住了网言网语向传统媒体流动的“通道”。尽管如此做法引发了争议,但仍不失为“不坏”的决定。因为作为正规的传播渠道,广播电视节目应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树立权威的标杆。毕竟,娱乐性远大于实用性的网言网语,着实不应登上大雅之堂。
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言网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相比日常用语,网言网语更加鲜活与亲切,表达情意也更为直接和幽默。此外,网言网语属于一般词汇,本身就具有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生活、更新变化快等诸多特点。因此,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将其当成“洪水猛兽”,避之犹恐不及。
言及于此,笔者认为,对于网言网语现象,还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方面,要用批判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网言网语中的“鱼目”和“珠”分离,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作用,不断提升网言网语的“含金量”,并适度将部分优秀的网言网语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另一方面,要严防“踩过界”,对于尚未被“收编”的网言网语,要将其严格限定在网络语言环境中使用,一旦发现“跨界”行为,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坚决严惩不贷。
总而言之,只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以严格的标准去“筛选”,网言网语这个“外来物种”非但不会破坏“语言环境”,而且还能丰富“字词生态”,进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