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人情”成为滋生贪腐的土壤
以会“跑事儿”为荣、热衷于与官“搭上话”、信奉“朝中有人好办事”、默许村干部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近年来,在部分基层地区,由错误“人情观念”或对权力的歪曲理解等所导致的社会现象成为影响乡村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文化阴霾”。
古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认为,“礼”是一种组织社会、治理国家的理想形式,能够“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能够让不同阶层的人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中国人一向讲礼义、重礼节、尚人情,在生活中常常讲究礼尚往来,认为要有礼义和礼节才有人情味。
然而,由于受“行政本位”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习惯在人情往来中掺杂腐败“元素”、添加贪腐“因子”,甚至习惯打着礼节、情意的幌子进行贪腐勾当,让“人情观念”成为滋生贪腐的土壤,成为人们苦不堪言的社会“公害”。正因为存在这些不正当的“人情往来”,才让一些人图谋不轨,不行正道,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最终身陷囹圄,蹲进牢笼,坐守铁窗。
在古代,人们在礼节人情上强调“名分之守,爱敬之实”,认为讲礼节、送人情要注重品位、高雅、实惠,故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之说。而如今,一些礼节人情却沦为了金钱和权力的“等价交换”。对于某些手中拥有权力的官员来说,往往是送多大礼就办多大事,不送礼或者少送礼就不办事,完全偏离了礼节人情的本义,让礼节人情被商品化、权力化和庸俗化,染上了浓厚的贪腐色彩。
“人情腐败”是社会的“毒瘤”,若不及时“清除”,必将影响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织密制度笼子,出台一系列的严规细则,规范官员日常行为,使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敢再打着“人情往来”的旗号贪污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干部管理,培育干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同时加强干部权力的监督,隔断干部权力寻租的空间,让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此,才能正本清源,让人情往来回归本位,不要让其成为滋生贪腐的土壤。
作者:敬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