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正能量,为敢于担当者担当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政治生态正在不断改善。然而,一些党员干部面对大好形势却出现了思想上的迷茫,陷入“为官不为”的泥潭。他们担心在严格的纪律规矩面前,干事就会“出事”;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不担当。这种认为干事就会“出事”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澄清。同时,我们也要把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区分开来,为敢担当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为官有为”。
不可否认,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所以有的工作不做也无所谓。他们每天考虑的是熬资历、保位子,有些甚至意在谋取私利。他们“在其位却不谋其政”的行为将贻误发展良机,导致单位甚至一地区长期发展缓慢。如果不及时医治这种“为官不为”的官场顽疾,就会导致“为官不为”者步步高升,那些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势必受挫,不利于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的政治生态。
现实中,老实人不善声张表功“造势”,不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跑不找不要,在换届时就很难进入某些领导的“视野”;敢抓敢管的干部坚持原则、勇于担责,敢唱黑脸、敢于同不正之风做斗争,很容易得罪人,自然会影响一部分“干部群众”的票数;改革创新的干部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弄潮”,很容易被某些上级认为是在“捅娄子”、“抹黑”,在换届时可能就会被“选择性遗忘”。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组织部门肩负着为党和国家选贤任能的重任,就应该按照李源潮同志提的,“不让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不让敢抓敢管的干部受屈,不让改革创新的干部灰心”。通过建立选拔激励机制,激励大家敢担当、尽责任、干实事,让想担当、会担当、敢担当的有为者有位,让安于现状的“太平官”让位,让碌碌无为的“庸懒官”丢位。
同时,基层是个大炼炉,基层经历应当成为培养一个干部的必要条件,他们与群众零距离,解决复杂问题经验丰富,对民情、国情了解深刻,这些都是“校门、家门、厅门”干部无法具备和比拟的,在基层干部中选拔、提拔优秀干部理应成为我国干部制度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俗话说得好: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能担当大任的帅才。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一种品质,我们只有始终把“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建立起一整套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制度,才能凝聚正能量、弘扬好作风。
作者:敬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