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朴拉欣:莫让“扶贫”变“敛财”
最近人民网转载中国纪检监察报一则消息,贵州省铜仁市通过信访举报、项目审计、民生监督发现,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看成是“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肆意套取、侵吞扶贫资金,影响恶劣。(人民网)
基层扶贫攻坚是缩短贫富差距的最直接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其面对对象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基层群众,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把扶贫项目当成“致富手段”,对其“巧取豪夺”,不仅损害群众利益,而且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必须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扶贫攻坚本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国策,然而在一些地方却被歪曲为官员手中的“聚宝盆”、“摇钱树”,各种吃拿卡要层出不穷,却都呈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全链条式”腐败。一个贫困县上至分管副县长,到扶贫办主任、副主任,再到办事人员,中间还少不了中标公司的全程配合参与,可谓是“发家致富”产业一条龙,都是瞄准了国家巨额资金的投入,钻政策和监管的漏洞,谋取私利。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的良心去哪了,这里的共产党员在哪里,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量敢于违法乱纪。
“上下齐心”式的腐败增强了贪腐的胆量。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带什么头往往直接影响整个系统风气,如果只是基层工作人员谋取私利,绝不可能造成巨额贪腐。而领导恣意妄为,积极变现手中权力,其主观原因是党性修养不足,金钱欲望使然;其客观条件是手中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拥有实现权力寻租的空间。一个惠民政策的出台,一个惠民项目的实施,其需要经过的程序应该是严谨和合理的,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甚至领导班子集体“合计”如何中饱私囊,令人瞠目结舌。种种制度和程序上的漏洞提供了滋生贪腐的温床,当权力没有了制约,没有运行在阳光之下时,龌蹉的交易将不可避免。
“捡便宜”式的心理也助长了贪腐之风。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扶贫对象认为帮扶资金、项目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对基层扶贫干部更是“顶礼膜拜”,一些参与项目的企业、公司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也千方百计“讨好”这些官老爷,获取更多盈利机会。少数基层扶贫干部对此也十分受用,公然当起了群众的“救世主”、企业的“摇钱树”,明示暗示要求吃拿卡要,严重损害扶贫攻坚事业,同时极大的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暗箱”式的操作也不利于公开监督,相当一部分扶贫项目、资金的运作并没有实施透明化操作,社会的广泛监督并未参与其中,这是顶层设计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
因此,顶层设计和制度管理亟待完善,只有将权力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下,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置于公众广泛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预防贪腐。同时,要真正抓好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建设,真正建立起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才能从思想上斩断贪腐欲望。当然,一定要选用思想、业务双过硬的干部,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派到扶贫攻坚的关键岗位上去,不断培养扶贫攻坚事业带头人。
当前,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惠民政策,习总书记更是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指示,我们的基层扶贫干部更是要改变思维,转变工作作风,真真正正把扶贫资金这“好钢”用在刀刃上。
(文/ 易朴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