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朋友圈》
《论朋友圈》
偶尔郁闷的那几天,觉得似乎看不到每天初升的太阳,刷着微博,看着新闻,逛着空间,偶尔瞧瞧朋友圈。一天朋友圈同学转发的一篇《好好经营你的30——47岁》让我如梦方醒。
十个观点中其中一个是 "享受运动":"如果你接受运动,你的体重就不会因懒惰而上涨,你的容貌也不会因岁月而减少生动"。还有一条是 "避开两种苦:"一种是得不到之苦,另一种是钟情之苦,"世间最苦的是钟情,如果在这个年龄还有这样的情愫,一定要像打扫灰尘一样,把它从心屋里清除出去。在你付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都当作一场赌,胜之坦然!败之淡然!"看到这种正能量你难道不觉得它是一剂清洗心灵汤药?它不仅能净化你的灵魂,而且会让身心疲惫的你全身充满活力,你没有理由不接纳它!
有一种与其说是朋友圈,还不如认为它是广告的殖民地。本人并不是多么讨厌微商,能在朋友圈的都是朋友。试想,作为朋友能接受你无限制地刷屏,更希望你挣大钱,但也不能让朋友承受广告蔽目的同时也要接受你的弦外之音:什么把你屏蔽的是什么人,不屏蔽的又是什么人等等一系列的言论。本想好好支持你的,一下就有点恼火了,你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有没有想清楚看到这条信息的朋友是多么的失望!它失去的是朋友之间彼此最基本的信任。
还有一种人每天以心情辐射朋友,心情好时不停晒,不停拍,那天心情不高兴了,在朋友圈莫名其妙乱骂一通,弄的每个人的心情都是灰暗的,并且带有领导教训下属的语调训斥着每个人。犹新记得一位朋友在转发另一位朋友的鸡汤时(因为都是共同好友),有这么一句留言:借用你的文章去教育一下我朋友圈的那些愚人。看到这个留言有点哑然……这竟然出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之口?是社会造就了这些人狂妄自大的浮躁,还是她想本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是自认为她的智商本就高于朋友圈的好友。何为愚人?倘若把在朋友圈的好友认为是愚人,那么你就没必要有这个朋友圈。朋友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在尊重自己,也会提高自己的修为。还记得有一次她的一个言论: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层次"这个词包含的范围很广。现代汉语词典词典这样解释:内容的次序,相属的各级机构,同一事物由于大小、高低等不同而形成的区别。古人把人或者职业分为七个层次:奴、徒、工、匠、师、家、圣。孔子把人分为五层: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按社会地位分是权势的高低。按信仰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我不明白她所说的"层次"是哪方面?但每个人脑海里熟悉的一般都是职业和社会地位,如果是农民的孩子那么就世代为农民了?当然她很争光,父辈为师,她亦然。似乎她的生活是有力的论证:父辈的层次造就了她的层次。而这样的家庭能有多少个?难道普通人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她怎么就恍悟不到自己妄自尊大呢?
还有一种人,"姐姐,给我发个红包吧!不多,就八元。""嗯"。然后就消失了。过段时间,又开始了姐姐长姐姐短,不理嘛,那么熟悉,理吧,这种人的人品已经强烈地占据了心理阴影面积,这是一种降低人格毫无自尊的变相索取。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过度地透支你的朋友圈,也别让朋友都死在了朋友圈。让我们每个人把握住自己那点仅有的人脉,用这个无形的资产给自己的生活增彩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