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那碗牛肉面
兰州,在祖国的地理中心,南北两面夹山,黄河穿城而过。按理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最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很多人能知道和记住兰州,是因为兰州的牛肉面。
1915年,兰州的回民师傅马保子,非常善于烹饪,因家境所迫,在兰州市的繁华街道沿街挑担叫卖一种自制的食品“热锅子面”。担子一头放着提前拉好、煮好后特意凉好的面条,另一头放着一个小炉子,上面热着牛肉汤。旁边放着牛肉块、白萝卜、蒜苗等一些辅料。当有客人来吃面的时候,马保子拿出担子一头的面,放在另一头一直在小火炖热的汤里回热,然后再放入白萝卜、牛肉块等其他各种调料。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就出炉了,这样的面食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兰州牛肉面已今非昔比,现已名扬四海!
正宗的牛肉面所有原材料都十分讲究。要用上乘的面粉揉制成面团。和面时,用戈壁滩所产的蓬草烧制出来的蓬灰加进面里,不但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能使面韧而有筋。所用的各种辅料也很有讲究:辣子甜辣适中,白萝卜、香莱、蒜苗等材料也都是用无污染的水、农家肥浇灌的。
拉出的面有许多个品种:细,二细,三细,指的都是圆的,但细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宽,小宽,大宽,特宽,却是另一类别。还有韭叶,面条像韭菜叶一样,荞麦棱则是整个面条的形状呈出截面为荞麦的三角形状。据说,最高明的是空心二细,但作为兰州人也只是听说,还没机会品尝过。
牛肉面最好吃或判定它好坏的标准,最关键的还是看那面的筋道程度和汤的味道与清浊。上佳的牛肉面讲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汤要清澈,但必须是牛肉的香味,汤上面飘着白白的萝卜片,红红的辣椒油泼在碗面上,还有绿绿的香菜与蒜苗点缀在上,色彩分明,光鲜诱人,食物本身就有了清新与营养与视觉的意义。
有一首关于牛肉面的歌谣,是这样唱的:“面团和得溜呀溜溜软,搓成剂剂儿拉扯面,条杆儿拉得匀,麻利又干散哪。细面二细荞麦棱,韭叶大宽和二宽,甩开膀子忽闪闪,一窝丝细面像线线。牛肉汤味道鲜,牛肉蛋儿炖得烂,蒜苗香菜萝卜片,油泼辣子浇上边。不吃看着嘴也馋,吃了一碗想两碗,不吃看着嘴也馋,吃了一碗想两碗!”。
我曾在西安吃过一次牛肉面。尽管打着“正宗兰州牛肉面”的招牌,师傅的热情也让人感动,但做出的“牛肉面”,说真的,没一点咱门口面馆里做出的那个风味。难怪给外地的朋友推荐咱们的牛肉面时,他们都没有我的感受。看来,离开了兰州这块故土,做出的牛肉面的色、香、味就会大打折扣。
听说兰州牛肉面走出去最成功的,应当算马兰牛肉拉面。马兰花是甘肃大地广为繁衍的一种植物,生命力极强,取名马兰拉面,就是寓意这种面要像马兰花一样,开遍京城,香飘四野。蓝星公司(目前已更名为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是个甘肃人。90年代初,蓝星公司在铁路局锦华商厦楼下开了一家蓝星拉面,进行牛肉面的工业化、连锁化的试点。成功后,于1993年移师北京,取名“马兰拉面”。目前,马兰拉面在北京就有90多家连锁店,马兰拉面还曾与著名的麦当劳、肯德基一起,并称为快餐连锁业三强。
现今的兰州城,最红火的地方,肯定是遍布全市的1200多家牛肉面馆了。兰州人喜欢吃牛肉面,且不分时节,不分早晚。无论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像金鼎、马子禄、马有布、张三等有名的馆子里,吃牛肉面的人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景。
就像成都麻辣烫、山西削面、西安羊肉泡馍一样,牛肉面就这样慢慢渗透到兰州人的生活中,也渗透到了兰州人的思想和精神。时至今日,对于兰州人民来说,牛肉面不再仅仅只是一种食品,也是一张名片,更成为了一种文化。
唉,怎舍手中的这碗牛肉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