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耀下的村庄
2月6日我们财政考察组去蒲北区琉璃庙村进行调研,耳闻目睹了党的惠农兴农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
上午八点我们就出发了。车子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路边的亭亭白杨依次从车窗闪过。昨天刚下了场雪,田野里一片白茫茫的,格外清新而安静。随着从村子里传来的爆竹声,抬头一看琉璃庙村已在眼前了。
今天已是农历腊月二十七,村子里已经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新修的水泥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沿街两旁粉刷一新,洁白的墙体上面还有一条蓝色的封线,非常美观。路边种植的一簇簇冬青,在白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神绿亮。悬街而挂的一串串红灯笼,在春风中摇曳着节日的喜庆。村里的大喇叭正播放着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优美的旋律在村子的上空飘荡。在村室等候的五十多岁的党支部书记刘建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陪同考察组先参观了文化大院。
村文化大院,就在村室的一旁,占地五亩多,地面铺着青色地砖,周围竖着各种健身器材。娱乐室里几个年青人在打台球,书画室里一位老伯正在挥毫为群众写春联,我问大家为什么不买春联而写呢?他们说买的都是一样的词,写的春联更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愿望。院子里一群穿着粉红色演出服装的中年女子在跳健身舞,随着《新年好》的舞曲,动作舒展优美,非常认真投入,她们的教练也是村妇联主任告诉我们,这是村里的业余舞蹈队,准备参加今年县里举办的春节汇演,大家争取拿一等奖呢。她还说,现在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钱包鼓起来,精神生活也追求丰富。天暖和的时候晚上这里有很多人都来跳健身舞。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在文化大院是群众最喜欢的地方。
从文化大院出来,刘支书让我们去他的蔬菜种植合作社看一看。我们来到蔬菜大棚的时候,这里正停着几辆运输蔬菜专用车,十几个村民在忙着往车上装黄瓜、青椒、茄子、芹菜等新鲜蔬菜。我好奇地问:“这是哪儿的运菜车,这么大?”刘支书说:“这是昨天在网上推销到郑州的菜,今天一大早几辆车就过来了,年前正是蔬菜销售的好时候。”“哟,你也学会网上销售了,真行,也成网虫了吧。”我逗笑着说。“哈哈,现在咱不是赶上了好政策嘛,不但要赚一把,还得时髦一把啊。”刘支书兴奋地说。
琉璃庙村原来以种粮为主,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名的产粮大村,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没有及时转变经营方式与模式,在经济上落在了一些发展高效农业村的后面。近几年,刘支书与两委班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利用县财政提供的特色农业互助基金,组织农户入股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建起三百多亩地的蔬菜大棚,年产值700多万元,每户入股农民纯收入上万元,一年四季通过“绿色通道”向远近城市供应新鲜蔬菜,成了当地有名的蔬菜基地。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村自来水厂。这是国家为了改变农村饮水质量而投资兴建的一座水厂。原来这里的水很咸,再好的茶泡出来也是咸的,再好的米也熬不出香味。去年村里积极争取到了省安全饮水项目,投资80多万元打了一眼560米的深水井,又建了无塔供水自动系统,把自来水接到了周边五个村的农户家,结束了群众吃咸水的历史。水厂管理员老张对我们说,这里的水很清洁,一桶水存几天也不会有水垢,用来泡茶煮饭比县城的自来水好得多,县里的一些职工也常来这里拉水吃。话语中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
当我们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我的心还激动着,兴奋着。是啊,在党的惠农阳光的照耀下,广大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方面正大踏步迈向城乡一体化,我们这些为农村农民服务,为落实惠农政策而工作的人也从内心感到自豪和骄傲。